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六大挑战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周东洋
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从效率优先向安全与韧性并重转变,从全球布局加分工协作加速转向区域集中加多元备份。产业链供应链的顺畅运转不仅关系到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更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副主席俞卫锋日前在2025年全球工商法治大会上表示,从法律角度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顺畅面临六大严峻挑战。
一是多边贸易体系规则下安全例外条款滥用。WTO贸易体系逐渐陷入失能状态,部分国家滥用安全例外条款,规避贸易义务,视例外条款为法外工具,严重削弱全球贸易规则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二是区域贸易协定升级引发规则碎片化和管辖权冲突。区域贸易协定数量明显增加,且规则标准不统一,部分甚至与WTO贸易规则冲突,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和风险。
三是进出口管制和安全审查泛化,扭曲产业链的正常供需。进出口管制范围持续扩大,关键领域的投资和贸易审查呈现标准模糊化、实施工具化的趋势,直接扭曲产业链供应链的正常布局和资源配置。
四是国际制裁和长臂管辖扩张,加大企业跨境运营风险。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导致企业面临多重合规的叠加风险,业务发展的不确定性风险系数以及运营成本明显上升。
五是规则差异形成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区域性经贸规则频现歧视性条款,原产地规则的差异化、碳足迹核算等技术壁垒、劳工标准政治化等问题突出,对他国企业形成了实质性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六是关键产业安全审查工具化,跨国投资权益保障风险凸显。供应链安全审查频频被用作限制正常经贸活动的工具,加剧市场的不确定性。同时,地缘政治驱动的歧视性干预直接侵害跨国投资者的所有权和管理权。
面对上述挑战,工商界和法律界如何应对?俞卫锋表示,工商界须在全球规则共建、区域协同、国家保障的外部支撑下,构建全流程经营风险管理体系,精准及时规避风险,筑牢长期发展的根基。
一是要依托外部法律支撑,把握跨境运营的主动权,建立多边规则修复机制,主动运用多边争端解决机制,应对安全例外条款的滥用、单边制裁的不合理限制,维护跨境经营的合法权益;善用区域贸易协定的红利,依托RTA框架下的关税减免、原产地规则互认等制度,优化供应链布局;依托国家法治保障,充分运用反制裁措施、跨境数据流通白名单等制度工具对冲域外不合理的长臂管辖。
二是要筑牢跨境运营的根基,构建全过程风险防范体系,搭建针对性的运营管理框架,围绕技术进出口管制、数据安全、ESG等核心风险制定精细化跨境合规手册,明确业务流程的法律红线和操作标准,实现合规要求与业务流程的深度融合;强化合规执行和监督,建立常态化合规审计制度,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及时排查风险动态,优化合规体系。
三是运用法律工具锁定供应链权益。在跨境合同中明确不可抗力、情势变迁、合同受阻等条款,约定争议的解决方式,针对关键供应链环节增设条款,降低履约的不确定性。
对于法律界,俞卫锋建议,一方面,法律服务机构要做产业链法律服务的生力军,推动律所及其他法律服务机构“走出去”,构建跨法域、跨产业、多领域、无时差的全球法律服务网络,协助企业加强跨境经营能力建设,筑牢法律风险防范的屏障。另一方面,法律行业协会要做产业链法治保障的赋能者,提升涉外法律服务的能力。依托全行业在涉外法律服务领域的人才资源、实务经验和研究成果,开展涉外法律服务专项培训,共享跨境案例库以及域外法律查明资源,为涉外立法修法建言献策。国际性法律组织要做产业链法治重构的引领者,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支持中国法律从业人员参与国际规则研讨,制定并宣传推广数据产业链、绿色产业链等中国经验,推动区域法律共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