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AM-GPT将如何赋能拉丁美洲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李俊霖 蓝亦安
由智利、巴西等十二个拉丁美洲国家共同研发的人工智能大模型 LATAM-GPT 计划于2025年底正式推出。该项目自2023年启动,由智利国家人工智能中心(CENIA)牵头,联合拉美与加勒比地区三十余家科研机构,旨在打造一款服务于本地区语言、文化与社会需求的人工智能系统。研发团队强调,LATAM-GPT的目标并非取代全球商业化产品,而是为学校、医院和公共行政等公共领域提供智能化支持。
LATAM-GPT因其独特的优势,对拉美地区的文化繁荣、产业发展与数字主权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LATAM-GPT首次采用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以及马普切语(Mapudungún)和拉帕努伊语(Rapa Nui)等土著语言作为训练基础,通过引入区域语料和地方文学作品等方式,减少传统英语语料训练所致的语义偏误或文化失真现象。该模型摒弃了全球商业模型普遍采用的网络爬虫抓取模式,通过与各地大学、图书馆和政府机构合作,项目团队收集了大量未数字化的本地语料,包括文学作品、历史档案和口述记录,从而避免了以英语语料为主的模型常见的语义偏差与文化误读。这不仅强化了模型的本地表达能力,也为拉美教育体系和知识传承注入新的数字动力。
其次,LATAM-GPT有利于推动本土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其训练所需的算力资源带动了拉美多国加快建设超级计算中心和数据基础设施。项目核心设施设于智利塔拉帕卡大学,成为拉美最具规模的科研计算平台之一。同时,多国政府借此契机加大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与合作。例如,巴西政府计划到2028年投资超过40亿美元,智利与巴西也签署了联合推进人工智能研究的谅解备忘录。由此,LATAM-GPT不仅促进了科研网络的形成,也推动了拉美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主动布局。
最后,LATAM-GPT是维护拉美本土数字主权的重要举措。当前,全球数字治理框架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塑造,美国绝大多数尖端人工智能模型均保密工作原理,同时以出口管制等方式遏制他国技术进步。在不公平不对称的国际数字治理秩序中,拉美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缺乏制定标准与分配算法资源的话语权。2024年牛津洞见(Oxford Insights)发布的《政府人工智能就绪指数》(Government AI Readiness Index)显示,拉美国家普遍排名靠后,且在面对全球模型时常遭遇内容匮乏或事实错误。面对这种不对称格局,LATAM-GPT以开放、可修改的形式,为区域内企业与开发者提供了可自由使用与再训练的平台,有助于减少对国外封闭系统的依赖,激发本地创新潜能。正如秘鲁科学、创新与技术委员会主席指出的那样,以本地区语言、历史与现实为基础训练的人工智能模型,是实现拉美数字主权的关键一步。
尽管LATAM-GPT的推出被视为拉美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突破,但从整体环境来看,拉美在建设大模型的道路上仍面临多重挑战。
第一,数字基础设施的不足是制约发展的关键瓶颈。多数拉美国家的网络覆盖仍不完善,城乡差距明显。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3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仍有约4500万人无法使用移动互联网,固定网络覆盖率的城乡差距高达32%,超过一半的家庭认为网络质量不达标。与此同时,区域间发展极不均衡,智利、巴西和乌拉圭的人工智能应用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国家,这种差距削弱了区域协作的整体效能。算力不足问题亦十分突出。截至2025年3月,拉美仅有239个数据中心,而美国有超过5400个。智利国家高性能计算实验室的数据显示,拉美科研人员的人均计算能力仅为美国的1%。有限的算力资源可能进一步加剧技术依附与数字不平等。
第二,人才和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创新的结构性难题。拉美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人才储备相对薄弱。乔治城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数据显示,拉美STEM毕业生数量和比例均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人才外流问题持续恶化。资金投入同样不足。根据美洲开发银行的数据,拉美各国在人工智能研发上的投入普遍不到GDP的0.5%,远低于发达经济体的2%至3%。LATAM-GPT项目目前主要依赖成员国科研拨款与国际合作资金,缺乏长期稳定的财政支持。项目团队希望通过模型应用的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社会与资本参与。
第三,监管与法律体系的滞后为项目发展带来不确定性。截至2025年1月,拉美各国虽已提出79项人工智能相关法案,但多数仍停留在草案阶段,仅秘鲁通过了两部专门法律,且执行机制尚不完善。法律空白使得LATAM-GPT在推进过程中不仅要面对能源消耗、环境影响与数据隐私等共性问题,还需应对数字文盲、监管失灵与公共服务碎片化等本土挑战。缺乏有效监管可能进一步加剧网络治理的失衡。
LATAM-GPT的推出为中国企业深耕拉美人工智能市场提供了新的契机,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与挑战。拉美的AI生态正在快速成型,但其中的政治与市场结构复杂多变,中国企业在参与过程中需保持审慎与前瞻思维。
地缘政治风险不容忽视。拉美人工智能产业的竞争已超越技术范畴,逐渐演变为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的延伸。在中美竞争持续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企业通过投资、合作与技术输出扩大在拉美的存在,而美国与欧盟则试图通过制定规则与提供融资引导来巩固自身影响力。部分拉美国家因此面临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的压力。2025年7月,美国政府发布的《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限制中国在全球技术治理中的作用,并可能对与中国合作的“伙伴国”实施次级制裁。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在进入拉美市场时,应充分评估政策与合规风险,做好应对多重审查与潜在制裁的准备,保持灵活与低调的合作姿态。
政治与制度不确定性增加投资风险。拉美国家普遍存在政治周期短、政策更迭频繁、治安与财政状况波动大的问题,而人工智能项目往往投入高、周期长,对政策稳定性依赖较强。一旦政府更替或财政紧缩,相关合作可能被迫调整甚至中止。中国企业在进入前应系统研究目标国的数字战略、监管框架与知识产权制度,建立法律合规与风险评估团队,并通过与当地商会、研究机构和法律顾问合作,完善治安与基础设施风险的预警机制,以防范突发政策变化带来的损失。
市场竞争激烈,本地化是关键。拉美人工智能市场呈现出国际巨头与本地创新并存的格局。以巴西为例,微软、谷歌和亚马逊等全球企业深度布局,同时也出现了Luzia、Magie、WorkAI等本地初创公司,后者更了解区域语言、文化与消费心理。中国企业若希望立足其中,必须超越“模板化”技术输出模式,注重本地化研发与文化融合,积极培养本地人才,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AI产品与服务。在隐私保护、成本控制和服务效率等方面形成差异化优势,将有助于提升品牌信誉与市场认同。
(作者单位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