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3版:洞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A3版            洞察
 
今日关注

2025年11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跨境电商:推动中国—波兰经贸合作的重要引擎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吴越

近年来,全球贸易格局正在由“货物流动”拓展为“数据与货物并重”的复合型流动体系,跨境电商成为连接各经济体的新通道。

对中国与波兰而言,这一转变尤具现实意义。一方是制造业与数字经济并进的开放型经济体,另一方是中东欧地区电商增长较快的市场与重要物流枢纽,跨境电商为两国传统贸易注入新的增长动能。本文将从现实基础、市场图景、机遇与挑战、典型案例与未来展望五个维度,探讨跨境电商如何成为推动中波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中国与波兰经贸合作的现实土壤

中波经贸往来历史悠久、产业结构互补性强。波兰是最早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中东欧国家之一,其地理位置使之成为连接中欧班列与西欧消费市场的枢纽节点。约九成中欧班列过境或终到波兰,在马拉舍维奇口岸集散后向欧盟腹地延伸,为跨境电商提供了相对可预期的时效与成本。

根据波兰经济发展与技术部的数据,2024年波兰自中国进口额达492亿欧元,对华出口额约36亿欧元。波兰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包括电子产品、工业机械设备以及服装纺织品;出口至中国的产品则以食品(尤其是乳制品)、铜、木材及汽车零部件为主。传统贸易为两国合作奠定了信任与互补基础,但在运距长、关税高、市场反应慢的现实约束下,电商凭借低门槛与高灵活性,正成为推动中波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的新动能。大量中国企业选择波兰作为面向欧洲的分拨中心,利用其辐射优势,将货物通过线上渠道销往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以波兰为节点的“桥头堡式布局”,正为中波经贸合作注入新的空间与活力。

波兰电商市场的崛起图景

波兰电商产业近年来保持高位增长,已成为中东欧地区增长最稳健的市场之一。据研究公司Mordor Intelligence预测,其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的247.6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373.9亿美元,年均增速8.59%。全国互联网普及率接近九成,政府及欧盟资金持续推动数字化转型,例如,波兰企业发展局计划投入15亿兹罗提(约3.43亿美元),用于支持电商基础设施与网络安全建设。

市场格局方面,波兰本地平台Allegro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根据电商数据库ECDB统计,其2024年营业收入达约138亿美元,是波兰国内最受信赖的电商品牌。同时,国际平台与中国新兴电商(如AliExpress、SHEIN、Temu)正加速布局,使市场竞争日益多元。根据Global-e调查,三分之一以上的波兰消费者曾在国际网站购物,其中不少人因价格亲民、品类齐全选择中国平台。但随着市场成熟,消费者关注的重心正由价格转向服务体验。语言本地化、支付便捷、物流时效与售后保障,已成为影响复购与品牌认同的核心因素。

此外,物流与支付生态的本地化是波兰电商增长的关键抓手。当地企业InPost(快递柜市场)凭借覆盖全国的自动包裹柜网络,大幅提升“最后一公里”效率,2025年业务量同比增长20%,且季节性高峰期的吞吐能力不断刷新纪录,例如,InPost在2024年圣诞节前一天,创纪录地处理了近1400万个包裹。在支付端,银行转账与信用卡仍占主流,但移动支付与“先买后付”渗透率持续上升,PayPo等本地服务商占据市场主导,PayPo拥有100万用户,占波兰先买后付市场80%的份额。

跨境电商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供给侧看,中国制造在纺织服装、消费电子、智能家居等品类具备规模与成本优势;从渠道侧看,中欧班列与欧洲公路网络的多式联运,使中小企业也能以可控成本参与跨境交易;从需求侧看,波兰市场年轻化、线上化特征显著,愿意尝试新品牌与新价格带。供给、渠道与需求三方因素叠加,共同推动中波跨境电商的加速扩张。

然而,在机遇之外,挑战同样清晰且具体。首先是合规与税务。波兰作为欧盟成员国,进口环节须遵循欧盟统一的关税与增值税规则,同时符合产品安全、环保与数据合规要求。对中国卖家而言,这意味着必须投入额外成本进行合规认证与税务申报。

其次是履约与售后。铁路—公路的“干线”效率固然提升,但没有海外仓或缺乏本地服务伙伴,依旧容易在配送周期、退换货便利性与售后响应上失分。再次是文化与语言,波兰消费者看重交易透明与权益保障,如果平台在波兰语表达、客服响应与支付兼容等环节体验不佳,信任积累会被拉长甚至受挫。而波兰人对陌生品牌的信任建立周期较长,这要求跨境企业投入更多时间进行品牌建设与口碑积累。

典型案例的比较启示

以AliExpress(阿里巴巴旗下跨境电商平台速卖通)与Temu(拼多多海外版)为例,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市场进入与本地化路径。前者依托全球化供应链与海外仓体系,将履约时效稳定在可预期区间,实现3—10天快速配送。同时,平台提供波兰语界面,接入本地银行支付系统,并在“双十一”等中国促销节日基础上推出本地活动。其策略以“稳扎稳打”的服务质量换取用户信任,在波兰消费者中形成较高品牌认知度。而后者则利用极具冲击力的低价策略,快速获取年轻用户与流量关注,将大量小件、轻量产品以低于市场平均价的方式投放市场。其传播依靠社交媒体和口碑营销,迅速在年轻群体中走红。然而,因物流慢、退货复杂、商品质量波动等问题,Temu的口碑两极分化严重。这说明低价策略虽能迅速打开市场,但若服务体系滞后,难以形成可持续竞争力。对比之下可以发现,价格带动初期流量,服务决定长坡厚雪。

本地巨头Allegro则代表波兰市场的“防御性升级”。该平台不断提升履约速度,强化海外商家准入标准,对运输时长、商品质量、售后服务均设立更高门槛。这种“本地优化以及国际扩展”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跨境平台的冲击,也推动了整个市场的服务标准提升。

从不同平台的市场策略对比可见,服务质量与本地化能力将成为下一阶段竞争的关键,这一趋势也将影响中波电商合作的未来走向。

未来展望与合作前景

面向未来,中波跨境电商可能沿着“数字深化、绿色转型、合规升级”的轨迹前行。

其一,数字化技术将成为竞争关键。通过大数据分析与 AI推荐系统,企业能够更精准地了解波兰消费者偏好,优化产品结构与营销策略。移动端购物与直播带货模式也将逐渐普及,为品牌传播提供新的场景。其二,绿色与可持续理念将影响整个行业。欧洲市场对包装减塑、碳中和、可回收物流等要求日益严格,中国企业若能在绿色供应链与环保包装上积极创新,将在品牌形象与市场准入上获得优势。其三,制度遵循是底线能力。欧盟税务透明化、数据隐私保护(如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趋严,要求相关企业把合规建设视为“前置成本”和“组织能力”,而非事后纠偏。

总体来看,跨境电商让中波经贸合作从“通道红利”走向“能力红利”。它不仅降低了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门槛,也让波兰消费者获得更充足、更高性价比的选择。当物流网络、支付体系与数字技术在波兰进一步融合,以服务与合规为核心的本地化能力将成为决定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只要坚持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以合规透明为底线、以绿色可持续为方向,中波跨境电商有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互利共赢,进而成为推动中东欧区域经贸合作的持久动力。

(作者单位系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