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5版:会展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A5版            会展
 
今日关注

2025年11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28届渔博会落下帷幕

展现渔业开放发展新图景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兰馨

由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中国贸促会农业行业分会)主办的第28届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和中国国际水产养殖展览会(以下简称“渔博会”)日前在青岛举办。本届展会规模达11.5万平方米,覆盖海水产品、种苗饲料、养殖加工、技术设备、冷链物流等全产业链环节,展现了产业发展的前沿趋势,吸引了来自美国、欧盟、俄罗斯、委内瑞拉、挪威、厄瓜多尔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60家企业参展,其中国际展商占比超过40%,充分体现了中国渔业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

中国已实现从水产品出口国,发展为水产品来料加工大国,再到如今全球第二大水产品进口国的跨越式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更新建造标准化远洋渔船超1200艘,作业区域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公海及南极海域。我国还积极推动远洋渔业与国际贸易的深度融合。有分析认为,中国渔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在稳定区间,而这一增长主要源于三大驱动力:一是国家政策引导,推动渔业现代化与生态保护;二是生物技术、智能装备等领域前沿科技的突破,带来生产效率提升;三是消费端升级趋势明显,市场对健康、天然、高品质水产品的需求激增。在此背景下,高端水产品与深加工制品的细分市场增速显著,已成为渔业行业增长的核心引擎。

从全球直采到本土产区

“在消费升级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进口海鲜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荣成市琛涛水产贸易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优质原料是海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目前,琛涛水产已建立起覆盖新西兰、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际优质海鲜产区的直采网络,并基于对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构建了“国内为主、出口为辅”的双市场格局。比如对进口贝类进行粗加工后,在国内市场通过全方位的销售渠道提供给目标消费者。依托与黑龙江等地连锁超市联盟的合作,公司能够有效深耕北方市场。

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琛涛水产将目光投向对海鲜需求旺盛的东南亚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成为其主要出口目的地。凭借进口原料的品质优势和初加工的差异化竞争力,琛涛水产今年推出青口贝出口业务后,迅速获得当地市场关注。

除了国际海鲜产区,国内特定产区也在贝类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比如辽宁丹东东港,凭借得天独厚的滩涂资源、以“外贸为主、内贸为辅”的产业格局,在国际海产品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从出口市场来看,东港贝类的重要市场包括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这些国家常年稳定采购。”东港贝类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日韩市场需求旺盛,是东港贝类的传统出口目的地。此外,东港贝类产品还远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南美地区多国。

渔业副产品焕新生

在渔业及相关农产品的全球供应链布局中,除了贝类产品,冷冻蔬菜的市场拓展同样表现出色。浙江奕高农业有限公司参展人员张钊燚表示,公司冷冻蔬菜采取“出口为主、国内补充”的市场拓展模式,核心产品冷冻毛豆仁、毛豆酱及菜心等冷冻蔬菜,不仅常年供应欧美连锁商超,还成为老乡鸡、和府捞面等知名餐饮品牌的食材合作伙伴。

张钊燚介绍,公司主打的冷冻蔬菜以“即烹即食”为卖点,产品经过漂烫初加工后,使用时只需在沸水中加热1分钟左右即可,可大幅节省下游商家的加工时间。目前,公司每年出口量约为400个集装箱柜,总量可达8000吨。产品主要销往欧洲与美国市场,与当地连锁商超合作供货。凭借标准化的品质与稳定的供应链,公司在竞争激烈的海外冷冻蔬菜市场中成功赢得一席之地,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在远洋渔业领域,我国正依托专业化产业基地与全球捕捞网络,推动行业从区域分散向全球协同转型。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舟远贸易有限公司贸易部部长方意达介绍,公司扎根山东威海荣成,依托全国首个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以鱿鱼和金枪鱼为核心产品,构建起贯通国内外市场的完整海鲜供应链。目前,舟远贸易的捕捞业务覆盖多片关键海域,既在公海开展常规作业,也依法进入私域海域进行捕捞,核心产区已延伸至阿根廷、所罗门、斯维加纳等地。其中,北派阿根廷鱿鱼的产量稳定且充足,成为公司招牌产品之一。

在业内看来,我国沿海地区正充分发挥港口枢纽与水产品加工优势,加快打造“捕捞—加工—冷链”一体化现代产业链。远洋渔业企业则通过专业化船队与海外基地建设,持续提升全球渔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能力。当前,渔业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趋势明显,头部企业通过战略联盟或股权合作,已构建起种苗培育、养殖、加工到品牌销售的闭环生态。

在船队建设方面,舟远贸易拥有自有捕捞船三四十艘,规模庞大的船队为原料供应提供了坚实保障。公司以“初级加工”为核心定位,配套建设自有食品加工厂和冷库,既能完成对鱿鱼、金枪鱼的初步加工处理,也能实现产品的长期存储,形成从加工到仓储的高效闭环,进一步增强了供应链的韧性与竞争力。

此外,多数企业还敏锐捕捉到宠物食品市场的潜力。在金枪鱼的加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碎肉,这些原本可能被忽视的副产品,现在可供应给国内宠物食品企业或者出口至海外,用于宠物食品的生产。这一“变废为宝”的智慧,不仅提升了资源利用率,也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增长点。

智能化重构渔业全链条

随着渔业产业链的升级,智能化技术正推动行业彻底告别“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目前,智能化设备已贯穿从捕捞到运输的每一个环节,深海捕鱼不再依赖人工摸索,整套智能设备能实时监测天气、风力与海水温度,甚至连鱼虾的喂食、捕食都实现了自动化操作。

在远洋渔业捕捞环节,“活鲜保障”是核心诉求。从事渔业外贸的宋女士表示,专门的活鱼运输船搭载专业设备,除了深海带鱼因生存环境特殊难以存活外,多数鱼虾在抵达岸边时仍能保持鲜活状态。

鲜活海产品的价值随后还将通过深加工进一步放大。目前,捕捞与加工已形成分工明确的产业体系:捕鱼者专注供应活鲜,深加工工厂则将其转化为虾仁、虾球、虾滑、鱿鱼丝等多样化产品,精准对接餐饮、零售与家庭消费等多元市场需求,不断拓展价值空间。以越南为例,依托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当地企业将南美对虾、鱿鱼等原料精深加工后远销欧美。与此同时,为突破成本瓶颈,一些企业正悄然从“被动采购”转向“主动养殖”,开始自建养殖基地。这一变革不仅重塑了产业链格局,催生了对智能养殖设备的旺盛需求,更为渔业现代化注入了新的动能。

从市场端来看,不同区域的需求特征与合作模式差异显著。“欧美市场是多数从业者眼中的‘优质选择’。”宋女士表示,欧美客户不仅消费力强,更注重合作共赢,而且只要产品质量达标,他们会主动为供应商保留合理利润空间,甚至能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相比之下,越南等地区市场的客户议价空间压得极低,合作谈判往往更为艰难。俄罗斯市场则处于“潜力与挑战并存”的状态。

鉴于远洋捕捞对活鲜供应及市场拓展的重要性,此次渔博会上,越南客户特意前来采购智能渔船,以加大远洋渔业捕捞力度。除了捕捞环节的智能化设备,渔业深加工及包装环节的智能装备也在加速渗透,其中,浙江名瑞智能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真空包装机便是典型代表。“智能设备的适配性相当广泛,只要是袋装的都能包。”名瑞智能高级销售总监曹华海表示,公司的智能真空包装机已实现国内外市场双覆盖。国内市场虽面临小厂低价竞争,但名瑞智能凭借设备性能仍能稳守阵地;而在海外市场,其版图已延伸至全球,不仅通过第三国转运等灵活策略有效应对美国市场的税务壁垒,更将韩国培育为核心市场,以蔬菜包装领域为主,助力当地农产品实现高效保鲜与标准化流通。据他透露,国内销售的单台智能真空包装机价格约36万元,如果搭配后续设备则需额外投入,而国外同类设备价格普遍在100万元以上,国内设备的性价比优势由此可见。

值得一提的是,名瑞智能已是渔博会的“老朋友”,连续多年参展。从十几年前依靠传统设备制造起步,到近年来全力投身智能化转型,再到如今迈向全球市场、推行精细化运营,名瑞智能真空包装机的成长足迹,不仅勾勒出渔业装备行业技术革新的脉络,也映照出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差异与蕴藏其中的广阔机遇。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