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4版:商贸·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A4版            商贸·投资
 
今日关注

2025年10月1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粤港澳大湾区非遗产业化贸易化的创新之路

让千年文脉在全球市场焕发新生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李强 邱冬梅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从单纯的保护对象转变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非遗产业化和贸易转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2024年,广东省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达2.5万亿元,居全国首位;全省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65项、省级816项。作为全国文化出口第一大省,广东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额占全国40%,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湾区正以文化自信为内在驱动,探索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可贸易文化资产”的创新路径,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文化自信的经济转化

文化自信具有实实在在的经济效应。从经济学视角看,文化自信通过重塑消费偏好、激发投资信心、完善制度安排、构建平台生态,形成了一条清晰的价值转化链条。

从需求侧看,文化自信的增强直接改变了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和消费结构。

以珠海为例,2023年文化娱乐业营收同比激增355.9%,达87.73亿元;2024年接待游客超507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42亿元。海韵城大剧院文旅综合体入选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狮门娱乐天地、汤臣倍健透明工厂等新业态场景人气火爆。数据层面展现了市场对精品级文化体验的刚性需求,游客正逐步摆脱浅层观光消费模式,追求文化内容的多感官互动体验;突破以价格为主导的消费逻辑,却更看重文化元素与情感传递的溢价空间。

从供给侧看,企业对本土文化商业潜力的认可,落地为切实有效的资金投入。

粤剧发展的复兴恰是最好说明。社会资本迅速聚集,投建产业集聚区、剧场及培训中心,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园区开发模式,除专业演艺场馆外,并吸引了演出服饰、舞台工程、票务代理等配套企业集群。此类复合投入模式产生明显的级联效应:基础设施改进推高了演艺水准,优秀舞台作品聚集观演流量,盈利水平提升催生追加投入,实现“资本投入—艺术水准—观众规模—经济效益”的闭环发展。

从平台机制看,数字化平台成为连接文化供需、实现规模化贸易的关键基础设施。

2024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为非遗产品全球流通提供了强大支撑。数字技术的介入不是简单的渠道延伸,而是对整个产业链的重构。通过大数据精准画像,非遗企业能够找到全球细分市场;通过算法推荐和社交传播,传统技艺获得亿级流量曝光;通过直播带货和内容营销,实现从“种草”到“拔草”的高效转化。更重要的是,数字平台降低了交易成本,缩短了供应链条,让千年岭南非遗与全球消费者实现“零距离”对接。

文化品牌的成功具有强大的外溢效应。当粤剧成为大湾区文化名片后,不仅直接带动了演艺产业,还吸引了文创设计、文化旅游、艺术教育等关联产业集聚,形成了千亿级的文化产业集群。成功的文化品牌提升了城市软实力,改善了营商环境,吸引了更多高端人才和优质项目。这种品牌效应又进一步增强了民众的文化自豪感,提升了文化消费意愿,推动了产业持续升级,最终形成“文化自信—产业发展—品牌提升—区域繁荣”的螺旋上升格局。

三大岭南非遗产业的创新实践

借助“城市互动、数字转型、生态链构建”策略,粤剧产业成功实现传统艺术的现代升级。就区域格局而言,广州和佛山之间实现错位协同布局:广州凭借粤剧院等专业团体开展活动,重点推进精品创作及高端演出市场开拓;佛山运用深厚的民间文化积淀,依托粤剧产业园打造综合性产业链生态圈。数字技术已被粤剧传播领域积极采用并得以实现革新,短视频平台上粤剧经典选段的播放量累计突破数亿次,VR技术的运用为年轻群体开辟了体验传统戏曲艺术的全新沉浸式渠道。就产业衍生层面而言,大湾区创新推出“戏曲+美食+古镇”的文旅融合体验模式,针对粤剧开展的研学及其文创开发成果显著,逐步摆脱对演出收入的单一依赖,构建多元化营收格局。

广绣通过“数字化设计、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三大核心战略,成功实现了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在设计端,高校与传承基地深度合作,不仅建立了传统纹样数字库,更积极探索AI生成设计等前沿技术,为古老技艺注入现代活力。在生产端,形成了高端定制(纯手工)与大众产品(“手工+机绣”结合)的差异化体系,有效平衡了艺术价值与市场效率。在品牌与市场端,依托《广绣实用品评价》团体标准提升行业公信力,并积极利用跨境电商等渠道开拓国际市场。同时,通过“传承人+工作室+社区”等创新模式,有效带动了在地就业与增收,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在大湾区,非遗项目的经济潜力在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广东凉茶产业中得到充分体现。依托《凉茶饮料国际标准》的颁布,实现了从药材源头到消费终端的闭环质量管理体系,传统凉茶配方经标准化处理后达成规模化制造。就产品研发而言,面向差异化客群推出无糖款、低糖款及功能型等细分产品,对应细分健康市场诉求。就品牌打造而言,采取建立凉茶博物馆、举行凉茶文化节、举办国际养生论坛等形式,形成了多元立体的文化宣传矩阵。研究结论表明,2024年的凉茶市场总规模接近850亿元,作为大健康领域的核心板块,为非遗传承创新开辟可行路径。

岭南非遗产业的机制创新

与路径探索

粤语、广绣、凉茶三大岭南非遗产业的创新、成功实践,鲜活彰显出粤港澳大湾区在推进非遗产业化之路上所作出的创新路径探索。

政策方面,大湾区形成了“规划引领、资金扶持、标准支撑”的政策体系。在顶层设计上,将非遗产业纳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发展定位和目标路径;在资金支持上,目标规模百亿元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已完成备案,为非遗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在标准建设上,制定涵盖工艺认证、质量分级、品牌管理的标准体系。比如,广绣通过《广绣实用品评价》等标准建设,提升了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国际竞争力。

市场方面,岭南非遗IP的商业化运作成为价值变现的核心路径。通过“挖掘—设计—授权—衍生”的完整链条,将文化内涵转化为可交易资产。粤剧脸谱的卡通化创新,是非遗IP化探索的生动案例。这类创意设计有效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尽管粤剧的IP化具体项目的收入难以量化,但其所在的赛道前景广阔。2024年中国授权市场零售额已突破1550亿元,其中,文化艺术类IP是增长的核心动力之一。授权合作覆盖服装、食品、玩具等多个行业,实现了文化价值的多维度变现。同时,通过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提升了非遗IP的全球影响力。

非遗与文旅、科技、教育的深度融合,产生了“1+1>2”的显著效果。在文旅融合方面,“非遗+旅游”主题线路已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在科技融合方面,AI纹样设计、区块链版权保护、5G远程教学等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非遗的创作效率、产权保护与传承传播水平;在教育融合方面,“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大湾区广泛开展,标准化课程体系的开发为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与消费者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字化成为非遗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抓手。在保护传承上,运用3D扫描、动作捕捉等技术建立数字档案库,永久保存珍贵技艺;在生产制造上,引入CAD设计、智能绣花机等设备,提升生产效率30%以上;在营销推广上,构建“内容创作—流量运营—交易转化—售后服务”的数字化闭环,某非遗品牌通过直播带货单场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

粤港澳大湾区的实践证明,文化自信是推动非遗产业化的内生动力,数字技术是实现贸易转化的关键支撑,市场机制是激发产业活力的根本保障。2024年广东外贸进出口9.11万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文化贸易贡献突出,广绣等传统艺术的数字化产品出口、基于岭南文化的文创产品贸易、非遗技艺融入的时尚设计产业等文化新业态成为外贸新增长点。

展望未来,在文化强国建设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非遗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大湾区应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更多岭南非遗资源转化为可贸易的文化资产,让千年文脉在全球市场焕发新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贡献湾区力量。

(作者分别系广东财贸职业学院基础教育学院教师、广东财贸职业学院基础教育学院院长)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