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贸易融合激活黑龙江边境经济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刘德坤 胡一波 谢倩倩
在黑龙江中俄边境口岸绥芬河市的跨境电商直播基地,一名主播正用流利的俄语介绍着俄罗斯巧克力的制作工艺,直播间里,数以万计的线上顾客同时在线,新订单如雪片般飞向外贸企业的网店账号。
而在黑龙江省的另一座中俄边境口岸黑河,俄罗斯游客可以乘坐气垫船入境,前往“俄品多”体验店选购中国商品。
2024年,黑龙江省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4.8%,其中出口增长14.3%,增速排名全国第7位。与此同时,黑龙江全省接待外国游客数量、游客总花费分别增长29.1%、67.1%。这片土地正在书写一份边境经济“蝶变”的答卷。
长期依赖“通道经济”的黑龙江边境贸易,曾面临“过路财神”的尴尬。货物过境不停留、游客观光不过夜、贸易往来不落地,成为制约黑龙江边境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传统的边境贸易模式已经触及天花板,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依靠进口原材料和出口日用品的简单贸易模式;二是季节性波动明显;三是附加值偏低,大部分商品只是简单过境。
2024年,一系列利好消息为边境经济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家提升边民互市贸易免税额度,RCEP协定为中俄贸易带来更多关税优惠,黑龙江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更为制度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消费升级带来的进口商品需求、疫后旅游市场的强劲复苏、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共同构成了边境经济转型的有利环境。
在黑龙江周边,蒙古国免签政策吸引中国游客,哈萨克斯坦大幅降低过境贸易关税,俄罗斯远东地区加快自由港建设,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黑龙江边境贸易的转型须寻找到差异化优势。路如何走?黑龙江提出“文旅贸易融合”的差异化之路——
作为中国最大的对俄陆路口岸之一,绥芬河的转型最具代表性。这座边境小城,2024年电商在线销售额突破15亿元,快递发寄量达1600万单以上。
绥芬河商贸的跃迁经历了几个关键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以以物易物为特征的易货贸易,发展到如今直播带货等多元贸易方式并行,这个百年口岸逐步由边陲小镇发展为“国境商都”。
跨境电商成为绥芬河商贸转型的重要引擎。当地汇聚了俄货实体店铺1340户,7000多家电商经营业户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销售。这些店铺不仅卖商品,更是在卖体验、卖文化。
工业旅游成为绥芬河的新亮点。绥芬河开发了“国门游—口岸游—加工园区游—商品城游”的特色线路,游客可以实地观看俄罗斯木材如何变成家具、俄罗斯大豆如何榨成豆油。这种沉浸式体验极大地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条。
黑河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最近处仅700米,是中俄边境线上距离最近的两座城市。这种独特的地理优势,让黑河找到了差异化发展路径。2025年“五一”假期,黑河市共接待游客59.4万人次,旅游总花费4.41亿元。当地文旅部门指导旅游企业优化入境旅游线路,推出了打卡游、深度游,让游客融入黑河惬意的慢生活。
更大的创新在于跨境商贸合作。2025年上半年,黑河跨境电商“9610”模式出口包裹2959.6万件,同比增长4824.3%;包裹总重4302吨,同比增长482%;出口货值23.8亿元,同比增长1552.8%。各项数据创新高,发展势头强劲。
文化交流与经贸往来共同成长。黑河每年举办中俄文化大集、中俄冰球赛、中俄美术展等活动。“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模式在这里取得显著成效。
东宁口岸虽然规模不大,也做出特色文章。作为中国重要的对俄出口基地,东宁探索出了“农旅融合”的独特发展路径。当地最大的创新是“追着阳光采摘”跨境农业游项目,游客上午在东宁采摘黑木耳、蓝莓,下午可以到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农场体验种植。这种跨境农业体验游吸引了大量游客。
品牌化是东宁的另一张王牌。“东宁黑木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通过品牌赋能,东宁黑木耳的出口价值获得显著提升,品牌效应让当地农产品实现了增值。东宁还建设了进口食品加工产业园,引进多家俄罗斯食品深加工企业。俄罗斯的海产品、蜂蜜、亚麻籽油在这里加工包装后销往全国。这种“前店后厂”的模式有效延伸了产业链。
为激活边境经济,黑龙江提出三大模式。
一是“跨境旅游+跨境电商”双跨联动。黑龙江创新性地将跨境旅游与跨境电商结合,形成线上线下联动发展格局。游客在边境口岸体验购物后,回家可以通过电商平台复购;电商主播到口岸直播,吸引粉丝来现场体验。
黑河的俄品多跨境电商平台是这一模式的典型案例,该平台在线下设有体验店,在全国开设多家加盟店。2024年平台实现可观的交易额,其中线下体验带动线上销售占比显著。更有创意的是“旅游团变采购团”。由旅行社组织的边境游团队,每名游客可享受一定的免税额度,很多游客把旅行当成采购机会。2024年,黑龙江接待的大量边境游客中,人均购物消费显著提升。
二是“文化展+商品展”模式。黑龙江深挖边境文化资源,通过文化展览带动商品销售,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收获。中俄博览会等大型活动成为这种模式的重要载体。在第八届中俄博览会期间,国际展区汇聚俄罗斯的帝王蟹、土耳其的挂毯、韩国的红参等世界各地的特色产品,吸引不少参观者购买。
此外,哈尔滨还举办世界5G大会、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等会展活动,同样以展会拉动、激活经贸关系的发展。
三是“数字化+体验化”模式。黑龙江大力推进口岸数字化建设。通过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通关效率大幅提升。
在绥芬河口岸,货物通关全程无纸化,智能审图系统可以自动识别违禁品。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商品溯源,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商品的完整流通链条。
智慧旅游同样亮眼。黑河开发了“一部手机游双城”APP,集成线路规划、语音导览、在线翻译、移动支付等功能。这种数字化服务极大提升了游客体验。
为有效应对文旅贸易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黑龙江分类施策,成效已在一一显现。
季节性是最大难题。由于气候原因,冬季是边境贸易和旅游旺季,而夏季相对冷清。为此,黑龙江正在开发四季旅游产品。通过产品创新,提升淡季业务量。
基础设施短板正在加快补齐。黑龙江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联检大厅扩建、冷链仓储建设、旅游接待设施升级等。多个口岸的通关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人才短缺问题也在逐步解决。黑龙江省与多所高校合作,开设俄语+贸易、俄语+旅游等复合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实施“候鸟人才”计划,柔性引进专业人才。
风险防控机制不断完善。针对汇率波动风险,黑龙江推广人民币结算。针对地缘政治风险,积极拓展多元化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度。
在绥芬河站,南场施工改造已在进行,完成后将大幅提升接发车能力,提升中欧班列的运输效率。目前,从绥芬河出发,经中欧班列“东通道”出境,可通达欧洲10余个国家,入境班列可到达哈尔滨、西安、成都等60个城市。
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拥有漫长边境线和众多国家一类口岸的黑龙江省正不断完善跨境通道建设,口岸通关能力和便利化程度显著提升。
[本文系2024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省边境口岸城市文旅融合产业空间布局优化路径研究》(批准号:24GLB009)阶段性成果。作者刘德坤系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黑龙江工商学院教授,胡一波系西安外事学院副教授,谢倩倩系广东艺术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