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3版: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A3版            观点
 
今日关注

2025年10月1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燕窝看塑造中国—东盟产品的全球认同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王肖

马来西亚和越南都是东南亚地区燕窝的重要产地。在国际燕窝市场上,马来西亚与越南分别构建了截然不同的品牌路径。

马来西亚依托完善的产业化体系与严格的国家监管,以食品安全和可追溯性为核心竞争力。其“溯源码燕窝”制度与大规模出口渠道塑造出一种现代化、可靠的大众品牌形象,契合了市场对健康、安全的消费需求。

相比之下,越南燕窝更多依托悠久的历史与稀缺的洞燕资源,以“皇家贡品”“芽庄洞燕”等文化符号营造稀缺性和独特性,塑造出高端奢侈的品牌形象。这种叙事不仅带来溢价空间,也凸显了燕窝作为文化遗产的象征意义。

随着中马产业园等平台的发展,中国—东盟燕窝市场影响力逐渐扩大。但是,东盟国家所产的燕窝在延伸至其他亚洲国家乃至欧美市场时,势必面临更复杂的标准体系。区域层面,需依托东盟框架推动食品安全与进出口标准的统一;国际层面,则必须对接欧盟、美国等地的法规,并参考世卫组织(WHO)、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机制。未来的标准协商将不仅是双边合作,而是多边对话与全球治理的议题。

中国—东盟产品的国际品牌化或可通过“标准统一化—品牌区域化—叙事国际化—产业高端化”的路径实现。

在全球食品贸易中,标准与认证是进入市场的关键门槛。马来西亚燕窝能够进入中国市场,得益于双方建立的“溯源码燕窝”制度,这体现了双边协商的成果。然而,若要进一步打入欧美等高端市场,仅靠双边机制仍显不足。未来应推动东盟层面的食品安全与进出口标准统一,建立“东盟食品安全标准联盟”,实现检测与认证的互认。同时,还需与主要消费国的标准体系接轨,积极利用ISO、WHO及食品法典委员会等国际平台,推动形成全球认可的标准规则,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中国—东盟产品”的整体信誉。

品牌国际化不仅是经济议题,也关乎国家与区域形象。马来西亚强调品牌的“安全、现代、可追溯”,凸显可靠性;越南则强调品牌的“历史、稀缺、贡品”,凸显高端化。差异化叙事满足了多元市场需求。但若仅依靠国家品牌,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东盟可借鉴“欧洲地理标志食品”或“新西兰乳制品”的经验,打造统一的“东盟精品”(ASEAN Premium Products)区域品牌。区域背书不仅能提高辨识度,还能增强议价能力,为全球市场拓展提供支持。

食品既是物质消费品,也是文化载体。东盟产品要走向国际,必须进行多元叙事与精准传播:在中国市场突出“健康养生、家庭滋补”;在欧美强调“天然、可持续、有机”;在本土则结合“传统文化与区域认同”。传播渠道方面,应整合跨境电商(如天猫国际、Shopee、Amazon)、社交媒体(TikTok、Instagram、YouTube)及国际展会(如中国—东盟博览会、世界食品博览会),形成多平台的全球传播网络。通过制度与文化的结合,中国—东盟产品才能真正融入全球消费文化。

长期而言,中国—东盟产品要摆脱“原料出口”的局限,必须推动产业链高端化。燕窝产业的发展不应局限于原料输出,而需拓展深加工与衍生品,如燕窝饮品、护肤品、营养品等。依托中马钦州产业园、中越跨境经济区等合作平台,可建设跨国加工与研发基地,打造涵盖采集、加工、包装、物流和营销的完整供应链。与此同时,应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产业透明度。例如区块链溯源系统与智能检测设备,不仅能提升食品安全性,也能增强消费者信任。这种数字化赋能,将为品牌国际化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对比马来西亚与越南燕窝,我们看到不同的品牌化路径。两者的差异不仅展现了国家品牌的多样性,也启示我们,中国—东盟产品要在世界舞台实现整体跃升,必须推动“标准统一化—品牌区域化—叙事国际化—产业高端化”的战略转型。唯有如此,中国—东盟的优质产品才能真正从区域走向全球,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同。(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