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4版:商贸·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A4版            商贸·投资
 
今日关注

2025年9月2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陈出新,大众与中国市场共舞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万泽玮 李凡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多位知情人士表示,大众中国将在今年11月停止对中国市场供应途锐车型。这款曾经被誉为大众汽车“旗舰款”“门面担当”的车型,从推出以来已经改款三代,如今却要离开中国市场。

另一面,大众在华的两家合资企业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合资协议纷纷“续约”。2024年11月,上汽与大众宣布上汽大众合资期延长到2040年;而一汽大众合资期也已经延长到2041年。

大众与中国市场已结缘四十余年。1984年,经过6年的谈判,作为唯一同意“现金+技术转让”模式对华合作的外国车企,大众与上汽在北京签署合资协议,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家合资车企上汽大众正式诞生。次年,第一辆大众桑塔纳下线,中外合资汽车生产正式启幕。

大众与另一家中国知名车企一汽也搭上了桥。经过谈判,1991年,一汽大众正式成立,“南北大众”交相辉映的格局就此诞生。

40多年来,从引进到本土化生产,“南北大众”在风云变幻的中国汽车市场上打出了自己独特的品牌。在玩家越来越多的今天,两家大众依然占据着燃油车领域的重要地位:上汽大众市占率可达8%至10%,仍是单一品牌市占率第一;一汽大众市占率也超过7%。

途锐的退出与“南北大众”的再续约,正说明中国市场对大众这家老牌德国车企的吸引力仍在,中国市场依旧是大众的“香饽饽”。

实际上,途锐车型虽然是大众专门为中国市场生产,但其竞争力在日益多元化的中国汽车市场上正不断下降。12缸发动机和5.9秒百公里加速等配置曾经是它的卖点,但如今在新能源汽车大行其道,商用车配置普遍上升之时,这些性能早已不够看。结果是,原本作为高端品牌的途锐在中国市场价位大幅下滑,从最高点的售价158万元降至如今仅50万元,每月销量仅300台至400台。分析人士认为,在中国市场保留这一品牌对于大众来说已经无利可图,退出市场势在必行。

途锐的退出只是近年来大众在中国市场的举措之一,去年年底至今,大众在中国市场可谓是多点发力:

2024年11月,在宣布与上汽的合作续约至2040年的同时,大众发布了2025—2030产品路线图,揭晓多款新车型;

2025年1月,大众宣布推出搭载EA888 evo5发动机与L2+级IQ.Pilot的途昂Pro、途观Pro两款车型,燃油车产品智能化程度加深;

2025年3月,一汽与大众汽车集团在德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大众提出将继续“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并与一汽共同确定一汽—大众新车型规划,计划推出多款车型,进一步丰富商品阵容;

2025年8月,为应对大众在新能源车市场占有率不足的问题,大众中国与一汽、成都经开区管委会在成都签署《捷达事业发展合作协议》,筹备成立捷达品牌新公司,负责生产大众品牌的新能源汽车。

2025年4月以来,上海国际车展、重庆车展、成都车展……一系列重要车展上,大众从未缺席,每次亮相都带来不少“大礼”。

毕竟,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销售量达3143.6万辆,同比增长4.5%,连续第16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国汽车销售份额占全球份额从2019年的29%逐步提升至2023年的34%,又提升至2024年的36%;大众中国的销量曾一度占到大众全球销量的40%以上,2024年仍然占31%。中国巨大的市场资源,是大众不愿失去,也不能失去的。

更值得关注的新趋势是,大众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模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长期以来,大众与中国企业之间是“市场换技术”,大众通过投资,将品牌、技术和车型带到中国,而中国企业则负责提供资金,开拓市场,大众的海外产品直接在中国市场引进生产并销售。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大众开始针对中国市场研发专门的车型,融入中国市场的独特审美和功能需求,途锐等车型就是这个阶段的产物。

而合作的第三阶段,则是全面开展本土化的研发,这种研发的过程中,中国企业不再是被动的合作者,而是主动参与研发过程,与大众一同定义新车型,开发新产品。

典型的例子是,大众与地平线、国轩高科等中国企业展开合作,共同投资于零部件生产。一汽与大众最新推出的CMP平台、CEA电子电气架构,均由大众与中国技术伙伴在中国本土化研发,再向中国市场推出。而大众与小鹏的合作更是以“中国技术+外国市场”的反向模式进行:小鹏拿出最新的G9车型平台、智能座舱和高级辅助驾驶系统,而大众则与小鹏共同开发新的电动车品牌。

作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典范,40年来,中外合资对中国汽车行业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如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所说,“外资车企做了很多本地化的工作,包括人才的本地化、供应链的本地化、法规的本地化。这些本地化也支持了我们本土企业的成长,我们的产品质量、成本控制、人员素质都得到同步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汽车企业借助与外企合作中在技术、管理、市场资源方面获取的经验和能力,完全有可能通过高水平的开放与合作“借船出海”,扩大中国车企的全球影响力。推陈出新体现出大众正与中国市场深度共舞,而在这样的共舞中,中国车企也正在与外企一起,走向更广阔的全球市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