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5版:会展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A5版            会展
 
今日关注

2025年9月1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会展业:多维发力破局 链接服贸货贸赋能双循环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兰馨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我国经济加速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会展业的战略价值正日益凸显。在2025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举办的第四届国际会展经济发展论坛上,业内人士达成共识:会展业作为服务贸易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是链接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关键纽带,更在拉动消费、推动投资、促进产业升级、畅通双循环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肩负“实体载体”与“数字重构”的双重使命。

从实体平台的角度看,会展业持续为企业提供面对面交流、产品展示、项目对接的场景,是传统贸易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下,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正深刻重构展览业价值链,推动会展业形成线上线下融合、智能精准匹配、绿色低碳运营的新形态,打破传统会展的时空限制,进一步拓展了会展业的服务边界。

双向链接与多维赋能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长曲维玺在会上表示,会展业通过搭建实体化、集中化的资源对接平台,能够有效降低市场主体间的交易成本,缩短供需匹配周期,大幅提升贸易效率。今年以来,我国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为会展业注入新活力,进一步强化了会展业在激活消费、拉动投资、推动产业升级、改善民生中的赋能作用。

中国贸促会原副会长张少刚表示,会展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核心桥梁,价值不仅限于贸易领域,更延伸至技术交流、文化传播等多元维度。他建议,管理部门要充分重视会展产业战略地位,一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引导企业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领域加大创新投入。另一方面壮大会展市场主体,培育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会展领军企业,同时鼓励中小会展企业走专业化、特色化、精细化道路,创新商业模式与运营机制,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综合盈利能力与抗风险能力,形成大中小协同发展格局。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王雪坤表示,当前全球服务贸易呈现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的发展特征,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增速加快,成为服务贸易结构优化的“重要引擎”。商务部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0%,其中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出口增速高达12.7%,表明服务贸易正从传统领域向高附加值领域加速拓展,会展业作为服务贸易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同步受益于这一结构优化趋势,迎来高端化发展新空间。

驱动产业升级与内外贸融合

会展业在激活区域经济动能、助力产业集群升级方面的作用在超大城市北京与区域中心城市绍兴的差异化战略实践中得到了清晰的体现。两地虽然定位不同、发展路径不同,但均以会展为抓手,形成了可借鉴的经验范式。

“北京以战略定位为引领,实现会展规模能级与机制创新双突破。”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张华雨表示,北京紧扣“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秉持“一展促产、一展新城、一展趋势”的理念,通过政策精准施策、品牌培育、模式创新,推动会展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进一步强化北京作为国际会展枢纽城市的地位。

今年1月至8月,北京举办展会活动148场,展览面积达403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5%、17%。其中,展览面积超10万平方米的展会达12场,较上年翻一番。在机制创新破局下,全域会展价值得到激活。比如,北京首次构建“双馆协同、全域联动”运营模式,不仅解决了超大型展会的举办难题,更通过“会展+”场景的延伸,释放了巨大的经济潜力。

“绍兴以文化赋能为核心,构筑‘会展激活产业、产业服务开放’新路径。”绍兴市商务局副局长李芳介绍,绍兴以“文化赋能会展”为特色,通过“强根基、塑品牌、促融合、向未来”四大举措,将会展业打造成内外贸融合的核心纽带。

在构建现代化会展体系方面,绍兴形成了“场馆+展会+产业”的基础。目前,绍兴已建成5大专业展馆,总展览面积49.1万平方米,核心场馆配套星级酒店与地铁网络,综合承载能力居浙江省前列。产业适配方面,绍兴在中国轻纺城国际纺织品博览会等传统展会基础上,培育了低空经济展、集成电路产业大会等新兴会展活动,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新兴赛道”并行的会展格局。

在塑造品牌方面,绍兴将千年文脉注入现代会展,通过主题策划、场景创新、产业转化,让文化成为会展的核心辨识度。在主题差异化上贯彻“一会一主题,一展一特色”,例如纺博会突出“纺织+设计”、兰亭书法节传承传统文化,黄酒节讲述民俗故事,低空经济展融入水乡韵味。

在场景突破创新上,绍兴打破展馆边界,将王阳明故里、青藤书屋等文化地标转化为特色会展空间,东浦黄酒小镇安昌古镇拓展为展陈空间,“开放式、沉浸式”办展模式使参会者平均停留时长提升15%,实现了“展、产、文、旅”深度融合。

此外,绍兴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创新联”三维发力,实现“会展服务开放、开放反哺产业”。“引进来”方面,5月在绍兴举办的2025年春季纺博会吸引了80余国7773名国际采购商,达成意向订单3.69亿元。在“走出去”拓展全球市场方面,2025年绍兴累计派出236个团组、2129家企业境外参展,达成意向成交3.7亿美元。

业内人士表示,从北京、绍兴两地的实践可以看出,超大城市可依托战略定位强化枢纽功能,区域城市则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如文化底蕴、特色产业等)打造差异化会展品牌,实现会展业与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会展企业加快转型

在全球会展行业格局中,中国正从全球会展大国加速迈向世界会展强国。在这一关键节点,北辰集团与英富曼会展集团两大行业巨头分别从本土化创新与全球化布局的角度为推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晰路径,共同勾勒出“国际化、生态化、数字化”的转型方向。

“多维布局激活会展新动能。”北辰集团董事长张杰表示,作为服贸会市场化运营主体及首钢国际会展中心管理运营方,北辰集团在会展规模拓展、业态创新与全球链接上持续发力。

在国际化布局上,北辰集团推动服贸会电信技术服务、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两大板块出海,向东南亚、中东等地区延伸。同时深化与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法国智奥会展集团等国际会展机构的合作,吸引更多国际展会落地中国。

在生态化构建上,北辰集团打出“平台+基金+联盟”组合拳:以国家会议中心会展综合体为依托建设会展产业园,打造会展产业集聚区;联合发起设立首都会展产业科创基金,鼓励会展前沿科技探索,为市场主体孵化赋能。同时,北辰集团聚焦大健康、大消费、新能源、高科技四大赛道,为办会办展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并推动会展场馆多功能化,让“听会观展”成为新型生活潮流。

面对全球会展业的诸多挑战,英富曼会展集团凭借其战略布局实现逆势增长。2025年上半年,英富曼营收达27.5亿美金,同比增长20.1%。其中内生增长7.8%、创新驱动增长12.3%,利润增长24%达7.8亿美金,预计全年营收将突破55亿美金,实现两位数增长。这一成绩源于其品牌整合、区域拓展、数字化转型与模式创新战略的有效落地。

英富曼会展(中国)董事副总裁张明介绍,在品牌整合方面,英富曼通过有机串联,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形成了强大品牌矩阵效应。在区域拓展上,英富曼把握中东市场机遇,与迪拜世界贸易中心成立合资公司,首年目标营收达7亿美元;与沙特皇家成立合资公司,将世界人工智能展规模拓展至10万平方米以上,持续深耕中东市场。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针对上千个展会、数十万展商、上亿观众的庞大业务体系,投入约2亿英镑打造中台系统,实现B2B数据融通,累计存储上亿条数据,为每个用户建立唯一身份标识与多维度标签,打破数据壁垒,提高运营效率。

会展模式创新让英富曼突破了传统B2B交易型会展的局限,构建起“交易型+内容型+体验型”的多元化体系。交易型会展聚焦贸易促进,为企业提供商业合作平台。内容型会展针对生物医药、金融等专业领域,采用“以会代展”模式,通过案例分享、技术讲解传递专业知识,其绝大多的收入来自门票。体验型会展则融合文、商、旅、体元素,涵盖展览、会议、节庆、赛事、演艺等形式,如游戏开发者大会、黑猫大会等,注重互动体验,满足观众的多样化需求。

接下来,英富曼还将进一步明确“资源统一整合、数字融通、品牌协同”的战略目标,聚焦提升客户体验、市场能力与品牌力,以技术驱动运营效率升级,持续推动会展业务的发展。

会展出海不止于“平移”

更要“1+1>2”

2023年堪称“中国展览出海元年”。在历经三年调整期后,会展业开启了加速“走出去”的步伐,然而过程中却面临经济周期波动、新技术迭代加速、地缘政治格局重塑等多重挑战。中国会展业如何突围,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核心课题。

西麦克展览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明表示,当前外部环境动荡远超以往,巴以与伊朗局势的不稳定直接导致西麦克在伊朗的三场展会被迫取消,去印度办展时遭遇的签证壁垒更让出海之路障碍重重。在全球经济承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会展企业面临的已不仅是市场竞争,还有“动荡”的外部环境。

米奥兰特商务会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建军也透露,上半年米奥兰特海外展会数量从6个缩减至5个,营收同比下降7%,利润降幅更是达到60%,企业短期承压明显。

然而,挑战中也彰显出中国经济与会展业的韧性。杨明提到,从第二季度数据来看,东盟、南美、中亚等新兴市场的会展业务呈现增长态势,为会展业出海带来了新机遇。

米奥兰特的实践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潘建军介绍,米奥兰特联合政府与参展企业推出“三方纾困政策”:政府补一点、平台让一点、企业出一点,不仅稳住了展会规模(单展规模同比增长20%),更收获了企业的高好评率与回头率。尽管企业短期内利润受到影响,但为长期的市场布局奠定了基础。在潘建军看来,未来三到五年的外贸形势依然会处于动荡状态,但海外市场的需求仍旧存在。

“会展企业出海不是简单的‘平移’,而是如何发挥‘1+1>2’的效应。” 潘建军的这句话,点出了中国会展出海的核心逻辑。汉诺威米兰(上海)展览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刘国良进一步解释,这种“1+1>2”的效应,源于中国产业与海外市场的深度契合:一方面是中国企业“必须出海”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是地缘政治驱动下的全球供应链重构需求,会展业正从单纯的“带展商找市场”,升级为链接中国产业与全球供应链的纽带。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姜淮则表示,当“动荡”成为国际市场常态,构建会展业长期竞争力需聚焦三大方向。其一,借助数字化实现弯道超车。其二,通过 ESG 实践推动绿色会展发展。其三,重构会展生态,依托“会展新基建”与数字化应对挑战,打破对传统要素的依赖,打造突破逆周期的“超级引擎”,为中国产业升级、城市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注入新活力。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