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皮革鞋包服饰展:引领皮革产业价值升维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兰馨
![]() |
9月3日至6日,2025“摩登中国”国际鞋包服饰时尚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这场覆盖鞋包服饰全产业链的行业展会,以2万多平方米的展览规模汇聚260余家参展企业,不仅完整呈现了中国皮革行业从“制造”到“品牌”的全链条升级,更已然成为全球皮革产业资源对接与交流的高地。
在业界人士看来,本届国际鞋包服饰时尚展不只为行业开拓了外贸新机遇,更堪称一次产业集群的“集体亮剑”。如海宁皮衣、温州鞋业、狮岭箱包等45个产业集群均以“集团军”形式参展,充分展现了“中国制造”的集群硬实力。与此同时,裘皮行业的雪豹、芭而妮,鞋履行业的金猴、百丽、红蜻蜓,箱包行业的银座、爱美德等中国知名品牌的亮相,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品牌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政策、科技与产业链协同
“中国皮革行业在国内外复杂环境的交织影响下,呈现出压力与潜力并存、挑战与机遇共生的发展态势。”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李玉中直言,当前行业正经历一场全方位的深度调整,从整体数据到细分领域、从市场需求到产业升级。不过,行业也在政策引导、科技创新与全产业链协同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增长路径。
今年1月至6月,中国皮革行业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核心经营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据统计,全国皮革行业重点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100亿元,同比下降0.8%。进出口端的压力则更为明显,出口额432亿美元,同比下降7.8%,进口额75.57亿美元,同比下降13.6%,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振的影响已逐步传导至行业各个环节。
在行业困顿的前景下,国际鞋包服饰时尚展的复展恰如一场“及时雨”,适时为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李玉中指出,虽然面临挑战,中国皮革行业也迎来了多重机遇。国家层面正多措并举扩大内需,通过提升居民收入、优化消费环境、丰富优质供给等方式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同时,行业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也在加速推进,制革、制鞋机械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人工成本与产品不良率,推动行业从“规模导向”向“质量导向”稳步转型。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吴海燕在2025国际制革产业高峰论坛上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她说:“数字化新质生产力在时尚皮草产业的深入应用,不仅改变了设计和制造过程,还重塑了销售和市场营销策略。”吴海燕还提到,随着中国品牌国际化步伐的加快,更多皮草品牌开始主动探索国际市场,而“利用新思想、新技术和新理念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将是行业实现突围的关键所在。”
市场变局中的智慧应对
“在当前复杂的全球贸易环境下,出口企业正面临着市场需求、消费趋势与展会生态的多重变化。”海宁东浩皮革制品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郑非凡坦言,本届国际鞋包服饰时尚展与中国国际皮革展(ACLE)同期举办,且与传统的皮料展区相分离,这一调整给参展企业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成品区的人流量较往年有所下降,整体人气不及往年;另一方面,客户精准度却因此大幅提升,专业客户的比例明显增加,减少了与皮料采购商混杂的干扰,更有利于参展企业集中精力对接有效需求。
金猴集团威海鞋业有限公司此次参展重点展示了鞋类与箱包两大核心品类。该公司出口事业部二部经理于文浩提到,金猴集团目前形成了“外销、军品、内销各占三分之一”的均衡业务格局,其中外销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阿曼、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当前阿曼与南非的出口量相对较大,尤其是南非市场,自2019年开启合作以来,需求始终保持稳定。”于文浩表示,由于出口到南非的多为户外类产品,市场需求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小,因此每年需求量相对固定,未出现大幅波动,这也为企业的出口业务提供了稳定的支撑。
不过,与阿曼、南非市场的稳定表现不同,美国市场的出口情况受关税影响较为明显。于文浩也表示,此前企业对美出口产品以正装女鞋为主,每年出口量可达四五万双。但近期受加征关税政策和合作品牌自身运营问题的双重冲击,对美出口量显著减少。值得庆幸的是,企业在舞蹈鞋这一细分领域具备较强的独家供应能力,因此即便美国市场整体出口量下降,企业仍能维持一定的利润空间,加之关税成本由客户承担,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缓解了经营压力。
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金猴集团也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功能创新”为核心,制定发展策略与海外市场拓展计划。东浩皮革则选择了另一条应对路径,通过优化产品设计、提升生产工艺,在平价材质中挖掘竞争潜力。例如在针织、编织款产品上进行创新,不仅贴合当下的环保趋势,还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风格选择,从而帮助企业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紧跟市场调整方向
在品牌升级的浪潮中,民营企业积极借助展会平台寻找突破。河北芭而妮服饰有限公司的参展负责人范固琛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展会平台,进一步提升品牌创新能力。”据他介绍,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芭而妮最初以皮衣为主营业务,一直深耕莫斯科市场,还吸引了东亚地区多国客商。然而2008年俄罗斯市场发生变动后,他们迅速调整战略,转而深耕国内市场;此后,又敏感捕捉市场趋势,重新发力国际市场,正式开启了“内外兼修”的发展模式。
目前,芭而妮海外订单在其业务中的占比约为30%,其中俄罗斯和韩国市场表现尤为突出,成为国际业务的重要增长极。而在国内市场,企业则采用“线下门店+线上平台+私人定制”的多元化布局:线下依托皮革城开设门店,接受客商订货;线上借助抖音等平台进行推广,扩大品牌影响力;私人定制服务更是成为一大特色,客户可根据自身需求定制服装,从款式、颜色到扣子、商标细节,都能实现个性化设计。
除了单个企业的品牌升级,产业集群也在借助展会平台扩大声量,提升自身影响力。其中,湖南省蓝山县皮具箱包展团便是本届国际鞋包服饰时尚展上备受关注的一大“新面孔”。与狮岭、南台、白沟等成熟的箱包产业集群不同,蓝山产业集群的起步于2018年——当时湖南省出台“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政策文件,成功将本地在狮岭从事皮具箱包行业的“老乡”召回创业。值得一提的是,从狮岭返回蓝山的从业者,覆盖了从普通工人到企业老板、从生产制造到物流服务的全产业链环节,这意味着蓝山人此前就在狮岭的皮具产业链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这份深厚的产业积淀,也为蓝山本地产业集群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产业定位上,蓝山也形成了区别于其他集群的差异化优势。湖南蓝山县招商局局长文凌菲介绍:“与狮岭以女包生产为主不同,蓝山将重点放在了出口拉杆箱的生产上。”她表示,拉杆箱的生产相对标准化,产业链配套更容易完善。目前,蓝山已有20多家为拉杆箱生产服务的配套企业,加上成品生产企业,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差异化布局为蓝山带来了显著的发展成果。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蓝山已累计落地皮具箱包玩具等“一主一特”企业160余家,总投资180亿元;其中,皮具箱包玩具产值占全省16%,出口占全省45%,“一主一特”企业年产值更是突破100亿元大关,蓝山县皮具箱包小镇也成功入列湖南省特色产业小镇。
蓝山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行业层面的支持。李玉中表示:“全产业链宣传发力,能够重塑消费者认知。”他提到,中国皮革协会正牵头推动全产业链宣传,这已成为激活市场需求的重要抓手;在国际合作方面,协会还联合美国原料原皮皮革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助力中国皮革产品更好地走向全球市场,为行业出口端缓解压力提供了支撑。
对于本届国际鞋包服饰时尚展的价值,中国皮革协会秘书长张燕表示:“本届展会以‘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为内核,旨在为皮革行业搭建高质量商贸平台。”她提到,本届展会吸引了来自欧盟、俄罗斯、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地的国际采购团,这些国际采购团与中国本土产业集群形成了强势联动;同时,波兰设计师品牌Dorota、芬兰高端皮草Saga furs与本土领军品牌雪豹等同台竞技,中盐、五矿等央企也到场开展供应链合作洽谈,这些都进一步凸显了展会的战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