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5版:会展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A5版            会展
 
今日关注

2025年9月1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数字会展的演进与突破:从工具赋能到AI驱动的价值重构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林芯竹

作者简介
成都青年宏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市场总监

在数字会展尚未成为行业热词的那些年,传统会展的诸多困境曾被反复诟病,例如国际会展活动观众实际到场率通常仅有70%,远道而来的参会者即便投入高昂成本,在会场中也常陷入低效的“广场式社交”,难以快速识别与自身相关的人脉资源。热闹表象之下,实际是信息孤岛林立,不仅资源被大量浪费,也搁置了潜在合作机会。会展本应是机遇的“连接器”,现实中却沦为壁垒的制造者,这样的反差不断引发业界对会展行业现状的反思。

传统会展的这些痛点催生了行业亟须变革的需求。2020年疫情则进一步加速了这一变革进程,推动数字会展实现“重生”。

2020年,大量线下会展活动面临延期或取消,而当时已初具雏形的“数字会展SaaS产品”恰好承接住了会展行业的迫切需求。这也标志着数字会展正式进入1.0阶段。在这一阶段,“数字会展SaaS产品”主要凭借工具价值解决数字化体验问题,既能帮助会展活动主办方降本增效,也能让无法亲临现场的参会者实现深度参与,让活动流程从繁琐逐步走向顺畅。

随着越来越多的活动入驻“数字会展SaaS产品”平台,会展活动主办方通过平台能够系统地管理和沉淀资源及数据,这也为整个会展行业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行业机遇显现的同时,新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如何激活单场会展活动的资源,使其能够持续为下一场会展活动赋能,从而实现会展价值的真正蜕变?

在这样的需求驱动下,数字会展的2.0阶段应运而生。在这一阶段,数据不再是会展活动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能够孕育新服务场景与盈利模式的“原材料”。与此同时,会展行业内部对线上会展也出现了一些误解,比如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做生意终究要回归线下,线上难以解决信任问题,因此线上会展无法替代线下。事实上,“线下会展所具备的面对面的温度与信任感,是其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早已成为行业共识。但需要理解的是,展会的本质并非“线下”这一形式本身,而是促成“面对面”的有效连接,所有技术与数字化手段都是为了放大和提升这种连接的效率与效果。也就是说,数字会展并非要替代线下展会,而是通过技术让“面对面”的连接更精准、更高效。具体来说,借助会前的智能分析,展商可提前锁定潜在客户并建立初步联系;会中实时向专业观众推送值得当面交流的对象,避免其错失重要机遇;会后还能基于数据生成展商专属潜客名单,让线下的连接在会后持续延伸。这些探索的核心目标高度一致,即让参会者能够更精准地对接所需资源,让会展的价值真正落到实处。

随着“数字会展SaaS产品”平台数据累积到一定量级,新的问题又随之出现:如何将资源对接从传统的“人工筛选”升级为更高效的“智能匹配”?2023年AI大模型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清晰的答案,也由此推动数字会展进入跃迁阶段。

可以说,2023年AI大模型的出现为线上会展的发展明确了新方向。笔者所在的“富有青年 FutureLink”团队认为,会展的终极价值从来不是追求表面的“热闹”,而是实现资源“匹配”——即供需双方的高效匹配。传统会展软件只能记录“谁来了、谁签到了”这类基础信息,而笔者及团队想要进一步回答“谁该见谁、谁能帮谁、谁该被记住”这些核心问题。基于这一理念,2024年,富青会展云推出了行业首个会展AI大模型。该模型是基于通用大模型的算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结合会展场景下产生的活动存量数据构建而成。这一模型能够自动解析企业的业务属性与合作偏好,并根据企业间的互动行为勾勒出精准画像,最终推动供需双方在数据驱动下实现更高效对接。

目前,已经有实际案例可以佐证这一模型的价值。某会展公司在引入该模型后,先对存量数据进行深度分析,随后将分析结果用于新接手的无人机展会项目招募工作中。通过模型赋能,该公司精准匹配到几十个与无人机项目相关的企业资源,不仅实现了跨活动主体的资源洞察和邀约,更激活了过去长期躺在数据表格里、未被充分利用的“数据金山”。

当然,数字会展领域的探索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最初的社群运营到后来的平台搭建,从早期的工具开发到如今的AI 技术应用,数字会展的技术形态在不断演变,但核心追问始终没有改变:如何让会展更有价值?如何推动会展行业持续进步?尤其在当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数字会展不仅是帮助会展行业突破发展困境的“金钥匙”,更有潜力成为推动全球资源高效流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纽带和桥梁。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