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赋能文化出口:打造文旅贸易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李强 谢倩倩
在全球文化交融日益深入、数字经济快速崛起的背景下,文化贸易已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在此背景下,艺术作为文化的核心载体和教育的关键内容,正逐步成为文旅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基因密码”,推动中国文化产品与服务走向世界。
近年来,我国文旅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不仅体现为实物商品出口,更逐步构建起以文化叙事、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为特征的复合型输出模式。从景德镇陶瓷、敦煌数字化展陈,到宽窄巷子、长恨歌实景演出等文化地标与项目,都体现出“艺术+文旅”融合所带来的显著附加值。这些项目不仅吸引国际游客,更成功将中国文化元素通过审美化、故事化的方式嵌入全球消费市场。
艺术元素的深度嵌入,极大提升了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和辨识度。无论是传统工艺美术、非遗项目,还是基于数字技术的沉浸式体验,都通过艺术转化实现了文化价值的提升。不少文创产品和企业借助IP授权、跨境数字营销和区块链技术,推出具有中国风格同时具备国际审美表达的艺术商品,成功进入欧美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
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扮演着产业赋能和人才支撑的核心角色。中国多所高校已设立“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艺术策展与传播”“文化贸易”等专业方向,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具备艺术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也通过“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等模式,为地方文旅产业输送了大量技能型、创意型劳动者。
此外,教育还在非遗活化、传统艺术现代转化方面发挥桥梁作用。中央美术学院的苏绣振兴项目,不仅重新激活了传统刺绣技艺,还通过产品创新与品牌化运营,使其成功走向国际市场。此类实践表明,教育能够有效衔接文化与产业、传统与当代、本土与全球,是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的关键推动力。
当前我国艺术文化出口也面临诸多挑战。部分文化产品国际传播力不足,难以跨越文化差异实现共鸣;商业化与原创性之间的平衡尚未完善;文化中介服务体系和跨境交易平台仍显薄弱。这些问题亟需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构建与跨界协作加以应对。
为此,我们应进一步推进“艺术+文旅+贸易”的融合发展模式:
强化政策顶层设计,建立涵盖产业、教育、贸易的联动机制,建设一批文旅教育创新示范基地和文化出口示范站点;构建适应国际市场的课程与教材体系,突出审美教育、国际文化传播、品牌设计等内容;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引入艺术家、设计师和文化企业专家参与高校教学;加快发展数字艺术、AI内容生成及跨境电商运营能力,支持文化产品数字化出海;依托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区域,建设文旅人才孵化集群,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产教协同模式。
艺术不仅是文化表达的形式,更是文明互鉴的桥梁、产业创新的平台和国家形象的窗口。立足新时代,我们应进一步发挥艺术基因与教育赋能的双重优势,推动中国文化贸易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商品出口”迈向“价值输出”,在全球文化交流与竞争格局中展现更加强劲的中国动力。
(作者分别系广东财贸职业学院基础教育学院教师、广东艺术职业学院艺术教育专业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