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园里的沉浸式展陈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万泽玮
夏末秋初,梦洲岛上的大阪世博园区热度依旧。世博会园区共有90余个展馆,其中不少展馆把AR、VR、沉浸式影院、沉浸式表演等沉浸式展陈作为展示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带你逛逛其中几座展馆,一起感受沉浸式的奇幻之旅。
加拿大馆:屏幕中的冰山
位于世博园东南角的加拿大馆从外表上看似乎平平无奇,但步入展馆,打开工作人员提供的平板电脑,参观者便仿佛置身于清澈的“河水”中,看到鱼儿在眼前四处游动。
“我们通过AR技术,模拟了加拿大的圣劳伦斯河。大家现在就位于圣劳伦斯河,可以看到每年洄游的三文鱼穿梭其中。继续前行,会看见‘冰山群’,用平板电脑从左往右扫过,就可以看到加拿大代表性美景。”工作人员向游客们解释加拿大馆的“玩法”。
走过大门,便可以看到工作人员所说的“冰山”:它们位于全馆中央的大厅里,共有11座,大小形状不一,每座周长四五米,高从数十厘米到三四米不等。按照工作人员的要求,将手中的平板电脑从左往右扫过冰山,游客就会发现,这些用肉眼看平平无奇的冰山,在屏幕中别有乾坤。加拿大北极地区的雪山、尼亚加拉瀑布、温哥华的城市夜景、繁茂的枫树林、穿着北极熊皮服装的因纽特人缝补渔网、矿工挥起镐头开采煤矿、渔夫在溪流中捕鱼……通过AR技术,加拿大馆在一座简简单单的黑幕大厅里便全方位地展现出自然与人共生的画面。
匈牙利馆:满天星斗,穹庐之下
匈牙利馆位于世博园西南部的“拯救生命”区,其外观充满神秘色彩。金色的外墙上装饰着不规则的花纹,摸索片刻,方能找到入口。走入馆内,经过装饰着玻璃画作品的长廊,便来到了该馆沉浸式表演的剧场前。
随着钟声响起,剧场的大门打开,走进剧场的游客可以围坐在呈圆形摆放的座位上,欣赏身穿金色匈牙利民族服装的演员带来的演出。圆形穹顶中央打出一条最亮的光线,照射在演员身上。
表演开始,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演员站在旋转舞台上一边舞蹈,一边唱起当地歌曲,将观众带入匈牙利先民马扎尔人在黑海草原上游牧的悠闲生活。灯光加强,演员的动作也越来越快,似乎象征着马扎尔人向如今匈牙利迁徙的旅程。音乐节奏渐强,演员飞快地旋转舞蹈,仿佛代表着匈牙利人历史上经历的诸多苦难。随着一段民歌吟唱,音乐减慢,越来越多的灯光聚焦在舞台上。演员开始与游客互动,邀请游客们一同唱起嘹亮的旋律,带领游客们体验当今匈牙利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生活方式。演出全程无人分心,游客们皆全神贯注地观看,直到穹顶射灯全部点亮,把游客们从历史的长河拉回现实。
阿曼馆:一个民族与“水”
阿曼馆与匈牙利馆仅仅一墙之隔,走进大门,科幻电影的磅礴感扑面而来。头顶流动的水槽揭示着馆内展示的主题——水。位于阿拉伯半岛尖端的阿曼以热带沙漠为主,年降水量仅为约200毫米,全国没有常年河流,水是该国极为宝贵的资源。
“展厅在哪里?”正在游客们纳闷时,工作人员打开了右侧的大门,指引游客进入第一个展厅。这是一个“水的世界”,展厅四周的画面不断变化,时而是水波,时而有水流自上而下,时而又仿佛置身海底,三种语言的旁白向游客讲述着水的重要意义。
第二个展厅内摆放着像礁石一样的长凳,屏幕上播放的沉浸式电影同样与“水”有关。河边小女孩清脆的吟唱把游客带入阿拉伯传统生活场景中,取水生产,引水灌溉,逐渐有了村庄和城市。在城市的海港,船只扬帆起航……以“水”为源,电影展现出水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呼吁游客们注意保护全球的水源,共同建设绿色家园。
作为近年来在展会中越来越频繁亮相的展陈新技术,沉浸式展陈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观展游客的注意力,确保他们“沉浸”在不同文化营造的氛围中,与展项产生共鸣。在本届世博会上,除了上面所述的三家展馆,沉浸式展陈还在本届世博会的不少其他展馆中出现,带给游客们“身处其中、与内容共生”的真切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