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7版:会展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A7版            会展
 
今日关注

2025年9月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外贸参展到出海经营,中国企业海外参展参会换挡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简介
法国智奥会展集团展览运营—汽车事业部业务发展总监

近年来,过去主要靠参加海外专业展拓展市场的外贸企业开始走进国外的行业峰会、协会年会、高端政府类活动和赛事节庆活动。当下的他们更关心,当风口从外贸切换到出海时,企业的海外会展策略需要做哪些调整才能平稳过渡?笔者在观察中发现了一些可借鉴的做法,尝试给“在路上”的企业提供参考。

首先,从外贸到出海的逻辑正在转变。过去二十年,中国企业以外贸为主轴走向世界,参加贸易型展会,带着样品见客户、谈价格、签订单,然后把货高效地从中国送到全球。这个模式建立在规模制造的优势、完善的港口与物流体系以及稳定的成本与交期控制之上,至今依然有效。

然而近两年,外部环境把问题从“如何把货卖出去”悄然改写为“如何把企业带出海”。美国以产业激励和税收抵免重塑本土制造,欧洲用碳边境调节机制把减排要求嵌进进口门槛,并通过《欧盟市场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疫情之后,欧美企业的供应链叙事也从“成本最优”转向“韧性和合规”。“中国+1”不再是口号,而是许多采购方的默认动作:在保留中国能力的同时,增加东南亚、南亚、墨西哥等地的产能节点,以对冲关税、地缘与物流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国内不少行业面临激烈竞争,“亏本引流”“底价竞标”等短期手段频现,企业既要稳住老客户,也要开拓新蓝海。

这意味着企业要从以交易为中心的外贸,转向以经营为核心的出海。上一轮“走出去”,企业低价走量、以地域扩张为目标,参加国际龙头“母展”就能获得明显回报。新一轮全球化更强调客户洞察、技术与创新、在地合规与长期品牌回报。关键词从订单扩展到子公司、人才、技术、设厂、资金、服务与商业模式。由此,一个清晰的分水岭出现了——外贸强调交易效率:价格、交期与质检。出海强调体系能力:本地化生产与服务、合规与标准、渠道与生态,以及长期信任。

逻辑转变也要求企业调整参加海外商务会展活动的方式。单靠参加贸易展览已经满足不了新的出海诉求。企业需要的不只是名片,还需要背书与资源对接,包括技术与市场的“话语权”、第三方认证与ESG路径、政策与协会的沟通接口、渠道与集成合作伙伴网络的构建。许多关键对话,往往发生在行业会议、协会年会、学术大会或政策峰会的场合里,标准如何制定、补贴与准入如何落地、联合方案如何组织,常在此处定调。此外,地理策略也在重排。西欧和北美仍是高标准与高价值的阵地,但中东、东欧、东南亚、拉美、非洲等“枢纽—卫星”结构的新兴市场成为增长走廊的具体依据。

其次,不同的全球化选择。“不出海就出局”的口号容易制造焦虑,具体选择应取决于企业所处情境。笔者分享两个亲身经历的案例。其一,笔者曾邀请一家美国行业龙头参加法国智奥会展集团在欧洲举办的展会。对方坦言,“美国市场足够大,我要先确保国内绝对优势,再考虑欧洲。”对于拥有超大本土市场且仍在增长的企业,这是理性的资源配置。其二,同一个行业同一个展会,另一家位于荷兰的欧洲头部企业表示,“因为荷兰本土市场太小,所以我们从创办的第一天就必须开始琢磨全球化。”对小体量本地市场的企业,出海更像是生存的必需技能。

两种回答都成立,差异来自本土市场的大小与成长性、行业的跨境协同程度、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现有组织与资本实力、可用伙伴网络。把“从外贸到出海”的转型看成时代赋予企业的考卷,容易陷入被动跟风的陷阱,出海与否更多是企业自身发展阶段与外部市场和环境共同作用的决策。

过去,笔者曾经跟欧洲的业内人士讨论过中国企业出海的现象,整个对话对出海一词临时达成的定义是“把企业从本土企业向国际企业打造的过程”。所谓“国际化企业”,用哈佛商学院的话说就是,“只要一家企业跨越两个或以上国家开展运营,并在‘生产’或‘销售’环节涉足多国,就进入了国际化范畴”。最常见的情形主要有三:一是在本国生产,同时面向国内与海外销售。二是在海外生产,但主要在本国销售。三是在海外生产,同时面向本国与海外销售。满足其一,企业便已属于“走向国际”,也就是出海。

不论企业属于哪种情形,其组织形态上通常在两种路径之间权衡:多国型与跨国型。前者像“总部+各地子公司”的联邦制,强调本地自治、贴近市场;后者像“分布式网络型公司”,把全球整合与本地响应并重,知识、人才与能力在各地双向流动。两者并无高下,关键在于行业的标准化程度、对本地化的依赖深度以及管理团队的全球协同能力。

从管理者视角看,“全球化经营”并不是把货运得更远,而是在不同国家同时创造与交付价值。这要求同时拿捏几块基本面:进入哪些市场,采取出口、许可、合资还是并购的路径;研发、制造与组装的地理布局如何兼顾成本与韧性,是否采用“local-for-local”来满足政策与交付确定性;产品安全与准入认证、数据与隐私、网络安全、原产地与关税规则、碳足迹与劳动法等合规框架如何前置到位;跨文化团队如何治理、授权与激励;资金如何在汇率波动与资本管制之间安全回流,并对冲政治与声誉风险;知识产权如何提前布局与执法,品牌叙事如何在不同文化中落地。全球化打开了规模、人才与创新扩散的窗口,也同步抬高了治理复杂度与波动性门槛——能否把“机会/风险”的比值经营到可控,决定了这一跃迁最终是否创造超额价值。

最后,关系网络优先。从“外贸参展”迈向“出海经营”,企业最容易忽略的一环恰恰是人际和业务关系网络。国际商务的“网络模型”指出,企业的出海国际化不是单兵突进,而是在不同国家的业务关系网络中占位、建立信任、加深承诺、并把各地网络整合起来。进入新市场、做大既有海外网络的存在感、把多地网络联通到同一版图,三条路径相辅相成。通俗说,企业越早、越深地打入国际行业网络,也就是所谓的“上牌桌”,就越容易识别机会、接近关键资源并降低进入成本。

在这一视角下,贸易展览与行业峰会不只是“展示—询盘—成交”的一环,更是建立与维护跨国业务关系网络的高密度场域。瑞典哈姆斯塔德大学的研究把这一问题说得很具体:会展活动能为企业构建并强化“通向资源和人脉的快捷通道”,这些资源和人脉既包括信息与技术,也包括渠道与制度性支持,从而实质性地促进企业出海进程。如果管理层仅把展会当作销售活动,往往会漏掉在出海场景下更关键的“非销售”收益:用户需求的深度探索、品牌与政府关系、对竞品与技术的观察学习、对准入与认证的路径理解,以及与潜在合作伙伴的规则和文化共识。把展会放入“关系网络与国际化”的框架,重新设定参展和参会目标与KPI——例如抢占内容舞台、充分开发展位以外的参展参会价值、会前锁定关键账户与生态伙伴、会后以30/60/90天的节奏推进路演与POC,并用CRM沉淀数据资产——往往比单看“有效客户名片数”更能带来长期回报。

更进一步的研究也表明,中小企业的国际业务网络,常常在展会现场萌芽并加速生长。展会既提供面对面的高密度接触,也提供行业“共同情境”,更容易把弱关系转化为强关系,形成可持续的信息与资源流。这使得“展会+会议”成为把“见面”转化为“在地化经营”的出海捷径。

其实,真正的切换是心法与打法的双升级。参展和参会的目标不再只是摆样品、收名片,更要补充讲愿景、提方案、做论证、建信任、搭生态。会议室与展馆同等重要,主旨演讲、圆桌讨论、对话政府、闭门会议、CEO晚宴和白皮书发布等能帮助企业建立行业叙事的主导权,也为高层会谈创造充分的理由。节奏也要从“两三天展期”扩展为“全年经营”,走访对象从客户扩展为相关人。参展和参会也从解决销售问题升级为解决业务相关问题。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