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3版: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A3版            观点
 
今日关注

2025年8月2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工智能+”全球合作:共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能未来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王喜文

在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无疑是最耀眼的科技明星,它如同一股强大的浪潮,席卷着全球的各个角落,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考方式。而在这股浪潮中,“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正成为至关重要的议题,它关乎着人类的未来,关乎着我们能否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中,“人工智能+”全球合作被列为六大重点行动之一,这一举措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时代价值。探寻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普惠共享,共建一个完善的全球治理体系意义重大。

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共享:让智能红利惠及全球

人工智能不再仅仅是某个国家或企业的专利,它正被赋予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的新使命。就像电力和互联网一样,人工智能有潜力为全球每一个角落的人们带来福祉。想象一下,在遥远的非洲小村庄,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农民预测天气变化,合理安排种植和收割时间,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在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工智能可以为偏远地区的学生提供优质的在线教育资源,让他们有机会接受与大城市孩子同等水平的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

把人工智能作为国际公共产品,意味着要打造一个平权、互信、多元、共赢的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开放生态。在这个生态中,无论国家大小、贫富,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被落下,大家共同分享人工智能带来的红利,实现共同发展。

深化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开放,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开源可及,是实现普惠共享的关键一步。开源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大门,让全世界的开发者都能够自由地获取和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以开源大模型为例,它为全球的研究机构、企业和开发者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大家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创新和改进,开发出适合不同场景和需求的应用程序。

比如,DeepSeek、Qwen、火山引擎等中国的一些开源大模型项目,吸引了全球众多开发者的参与。这些开发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专业知识,他们通过共同努力,让开源大模型不断进化和完善。这种开源的模式不仅加速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步伐,还降低了开发成本,使得更多的企业和机构能够涉足人工智能领域,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

强化算力、数据、人才等领域国际合作,是人工智能普惠共享的重要支撑。算力是人工智能的“动力引擎”,数据是人工智能的“燃料”,而人才则是人工智能的“智慧源泉”。通过国际合作,各国可以共享算力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提高算力的利用效率。同时,在数据方面,各国可以建立安全可靠的数据共享机制,让不同国家的数据能够相互流通和融合,为人工智能的训练和应用提供更丰富的素材。

在人才培养方面,国际合作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国可以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等活动,让优秀的人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合作。例如,一些国际人工智能学术会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学者和研究人员,他们在会议上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经验,促进了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帮助全球南方国家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是实现人工智能普惠共享的重要任务。全球南方国家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往往面临着技术落后、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问题,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智能鸿沟。而通过“人工智能+”全球合作,可以为这些国家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援助和人才培训,帮助他们提升人工智能能力。

比如,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与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展了人工智能合作项目。在农业领域,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巴基斯坦的农民实现了智能种植,通过传感器和大数据分析,农民可以实时了解土壤湿度、养分含量等信息,精准施肥和灌溉,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城市治理方面,中国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被推广到一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帮助他们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这些项目的实施,让全球南方国家切实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魅力,也为弥合全球智能鸿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共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支持联合国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发挥主渠道作用,是共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原则。联合国作为全球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国际组织,在协调各国利益、制定国际规则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工智能领域,联合国可以搭建一个平台,让各国共同参与讨论和制定人工智能的治理框架和规则。

例如,联合国可以组织各国召开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峰会,就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应用风险、伦理道德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形成各国广泛认可的治理原则和规范。通过联合国的引导和协调,各国可以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达成共识,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探索形成各国广泛参与的治理框架,是确保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有效性的关键。人工智能的发展涉及众多领域和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企业、学术界、社会组织等。因此,治理框架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让各方都能够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在制定治理规则和技术标准时,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避免出现一刀切的情况。例如,在数据隐私保护方面,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法律和文化背景,治理规则应该在尊重各国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合理利用。

深化与国际组织、专业机构等交流合作,加强治理规则、技术标准等对接协调,是共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国际组织和专业机构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他们可以为各国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各国制定和完善治理规则和技术标准。

例如,一些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在制定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标准,各国可以积极参与这些标准的制定过程,将自己的技术和经验融入其中,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实现治理规则和技术标准的对接协调。通过这种方式,各国可以避免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出现混乱和冲突,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安全、可靠和可控应用。

共同研判、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应用风险,是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核心任务之一。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风险和挑战,如算法偏见、数据泄露、人工智能失控等。这些风险不仅可能影响个人的权益和安全,还可能对整个社会和全球稳定造成威胁。

因此,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和应对这些风险。通过建立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评估人工智能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化解。同时,各国还可以加强在人工智能伦理道德方面的研究和教育,引导开发者和使用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符合人类的利益和伦理原则。

中国在“人工智能+”全球合作中的角色与贡献

中国在“人工智能+”全球合作中一直扮演着积极的角色,是推动人工智能公平普惠发展的坚定倡导者和务实行动派。

一是提出倡议与计划。202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在主旨演讲中宣布中方将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明确指出要增强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2024年9月,中国提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为开展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搭建了国际合作框架,明确了基础设施、产业赋能、人才培养、数据建设、安全治理等重点合作方向。这些倡议和计划的提出,为全球人工智能的合作与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二是推动决议通过与落实。2024年7月,中国推动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积极动员并凝聚形成国际政治共识。此后,中国又积极推进决议的后续落实,如举办首届人工智能能力建设研讨班,吸引了近40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为各国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中国还同赞比亚共同发起成立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之友小组,该小组为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合作、弥合数字鸿沟注入了新动力。

三是开展务实合作项目。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和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等机构先后成立,为区域内的人工智能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中国企业也积极走出去,同越南、老挝等国家开展技术研发与创新合作,帮助这些国家提升人工智能技术水平。此外,中国同埃及政府合作启动“数字埃及建设者”计划,助力阿联酋建设智慧城市,帮助沙特企业提升运营效率等,这些合作项目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在推动人工智能全球合作中的务实行动和积极贡献。

“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它关系到全人类的未来发展。通过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共享和共建全球治理体系,我们能够让人工智能更好地造福人类,实现全球的共同发展和繁荣。通过共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我们能够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安全、可靠、可控。而中国作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力量,将继续在全球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与各国携手共进,共绘人工智能全球合作的新蓝图,创造一个更加智能、美好的世界。

(作者系九三学社中央促进技术创新工作委员会委员)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