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舞台上,地域IP如何亮相?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万泽玮
正在举办的大阪世博会,每天吸引众多游客参观。各国国家馆固然是重头戏,在国家馆展陈之外,颇具特色的日本地域文化同样引人瞩目。
世博会关西馆是本届世博会唯一的地域主题场馆,位于世博园大屋顶东侧。除大阪府外,日本关西地区的京都府以及和滋贺、兵库、奈良、和歌山、鸟取、德岛、福井、三重8个县在关西馆内设立了各自的展区。这些府、县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式展现自己的地域IP。
差异化展陈
关西馆中每个府、县分到的展示面积在100平方米至200平方米。在有限的展示区域里,各地区采用差异化的展陈逻辑,分别围绕不同的主题布置展陈。在部分地区的展馆中,布展方并未按照“贪多求全”的方式全面展示地区特色,而是围绕特定主题进行展示。
进门通道左侧的京都馆就是如此。京都是日本从794年到1868年的首都,在大部分观众的认知中,历史文化是京都最重要的底色,但本届世博会的京都馆并未向这一普遍认知靠拢,而是另辟蹊径,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展示京都的另一面。
进入京都馆,观众看到的第一件展品是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会议在京都通过《京都议定书》时的议事锤。《京都议定书》虽然没有法律约束力,但首创碳市场概念,催生全球碳交易体系,为后续的《多哈修正案》和《巴黎协定》等国际气候协定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国际社会对气候问题的认识。
为何把这样一件展品放在展馆的核心位置?“整个大阪世博会的主题是‘构想焕发生机的未来社会’,而一个焕发生机的未来社会首先就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京都议定书》是全球气候治理的里程碑,我们希望能向世界展示一个可持续的京都。”京都馆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
一些地区展馆在展陈方法上也别有特色。京都馆对面的三重馆里,一面普通的展示墙另藏乾坤:墙上的抽屉暗格中,摆放着地方特产:从铃鹿墨、松阪布、松阪牛肉、鳗鱼饭、三重龙虾,到伊贺织、三重忍者道具、尾鹫漆器再到电子产品、地理模型。暗格陈列的模式避免了传统展柜陈列占空间的缺点,同时还可以把游客的注意力在短时间内聚焦于展品上。游客们排成长队,一个一个打开暗格,仿佛打开一个又一个礼物包装盒。
新技术与互动
一些地方展馆将新技术手段纳入展陈中,或设置互动体验环节,使游客能够全身心参与其中。
在关西馆入口右侧的兵库县馆,馆门左侧投影屏幕展示了“神户的街道”,虽然屏幕只有穿衣镜大小,但游客可以从中看到兵库县首府神户街道的变迁,由小见大地留下对兵库的初印象。
整个馆的核心为占全馆70%空间的影厅“神户列车之旅”。“神户列车之旅”电影时长15分钟,在影厅中循环播放。游客以第一视角跟随着兵库县吉祥物的步伐登上一趟前往天空的列车,“亲历”兵库作为摄津国的历史、关西工业基地的发展历程以及生态保护的实践,“品尝”神户牛肉,“观看”白鹤飞翔,也“见证”阪神大地震后的重建。影片结束后,出口处设置的调查问卷上,几乎全部游客都在“一定会去兵库县”的选项下打勾。
“从影片中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这个地区的魅力。”一位德国游客表示。
在德岛馆,进口处的几口大缸里装有德岛县特产阿波蓝染料,游客可以亲手将白色的布料放入染桶,经过浸染和定色,制作出可带走作纪念的阿波蓝布匹。据了解,现场制作的阿波蓝染料均从德岛县直接运来,协助游客现场制作的工作人员也是来自德岛县传统技艺工坊。“让游客亲身体验阿波蓝制作,就会对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德岛馆工作人员说。
联动IP
一些地区展馆选择和已有IP合作,将有知名度的IP与地区宣传结合起来,以求借现有IP知名度扩大地区的知名度。
福井馆展区以“福井恐龙公园”为主题,馆外放置了恐龙模型,馆内则设置全息影院、融合AR技术展示福井恐龙。福井县在日本一直被称为“恐龙王国”,从20世纪80年代在该县胜山市北谷地区发现第一块恐龙牙齿化石开始,至今陆续出土了日本约80%的恐龙化石。目前,日本已命名的11种恐龙中,有6种以福井县为模式产地,并以“福井”冠名。
在福井,恐龙不仅是旅游观光的亮点之一,更成为地域文化名片。不少参观福井馆的游客都表示,提起福井,他们就会想到恐龙。在大量发现恐龙化石的胜山市,当地政府专门建设了“恐龙街”“恐龙列车”“恐龙之森乐园”等,再加上世界最大的恐龙专题博物馆之一——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福井把恐龙IP用到最大化。据估算,恐龙IP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可能达到300亿日元/年。在世博舞台上,福井馆继续选择联动恐龙IP,充分展示福井特色,放大已有的知名度。
在鸟取馆内,展板上展示着出生于鸟取县的知名作家、画家资料。《名侦探柯南》等知名IP的创造者、漫画家青山刚昌列名其中。不少参观的游客表示,他们是第一次知道青山刚昌是鸟取人。鸟取县通过知名漫画IP联动知名人物,再进一步联动地域IP,扩大地域IP知名度,同样获得了较高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