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共享,是中国机器人产业最重要的“一块拼图”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盘和林
8月14日至17日,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行。赛事吸引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280支顶尖队伍参与,围绕26个赛项展开角逐。
赛事就是实践。中国创新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赛事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从赛事表现看,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全面崛起只是个时间问题。然而,在期盼机器人美好未来的同时,有个问题必须优先解决:中国机器人产业是封闭式创新,还是开放式创新?
所谓封闭式创新,是指企业通过独特性来打造企业自己的护城河,不与人分享、合作,通过科技创新保持领先,利用专利保护制度来实现盈利。所谓开放式创新,则是提高产业链条上各个企业产品的兼容性、适配性,让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软硬件可以相互兼容。
封闭和开放的选择往往基于产业的特征。诸如创新药研发更适合封闭式创新,因为只有封闭才能有效保护药物专利,才能让创新药企通过专利保护赚到钱;诸如互联网行业更适合开放式创新,因为互联网上,软件和硬件需要配合使用,如果相互不兼容,那么软件和硬件厂商都会遭受损失,所以开放共享一直是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的“杀手锏”。
而人形机器人研制,更适合开放式创新。因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所有企业都只能针对人形机器人的某个部件或者某项功能进行开发。人形机器人的供应链很长:上游包括伺服电机、减速器、滚珠丝杆、控制器(机器人小脑)、决策AI(机器人大脑)、机器视觉(感知)、电池等等,中游包括人形机器人的集成商、操作调试、软件服务等,下游包括人形机器人的销售、售后维修、电池更换保养、租赁等。人形机器人企业往往擅长其中一个细分领域,若脱离上下游企业的兼容和适配,那么该企业哪怕技术再好也会被市场淘汰。这显然对中国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不利。
人形机器人开放式创新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人形机器人部件配件标准化。由于人形机器人产业链长,对于产业链上游的配件需要制定标准,如伺服电机的技术参数标准、减速器的规格标准,将配件做成“标准件”,减少“定制件”,让人形机器人研发逐渐标准化、模块化、流程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效率。汽车产业就是标准化的代表,正是因为上游汽车配件标准化,造车企业进入行业的门槛降低,才有当前国产车的厚积薄发。
二是制定接口标准。包括硬件接口标准,也包括软件接口标准。例如,A公司生产了A机器人,如果是封闭式创新,那么A机器人只能用A公司的机器人大脑和小脑,而如果采用开放式创新,采用标准软硬件接口,那么A机器人可以适配B公司提供的大脑和小脑。如果B公司的机器人大小脑更先进,那么可以更快改良A机器人的性能。
三是AI云脑。人形机器人的启动涉及感知(类似人类的五感)、决策(类似人类神经)、控制执行(类似人类身体),其中决策层主要依赖算法。而算法并不需要针对每一台机器人去重新设计,通过标准化,我们能否将最优秀、最成熟的算法放在云端,然后让所有机器人通过下载云端机器人算法的方式来启动?如果可以实现,那么云脑既可以通过单一赛道的“赛马机制”,选出最佳的方案,也可以通过云端回收用户反馈数据的方式,通过在线学习数据来提高AI云脑方案的性能。
总之,开放生态下,每一家人形机器人企业都将负责人形机器人某个部分,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在一个领域精益求精容易创造出好产品。而要创造一个开放式创新生态,则需要有人牵头来制定标准,融合生态。这套系统将有诸多好处:对于人形机器人操作员来说,标准化能够避免重复学习;如果中国成功制定标准,那么这套标准很可能成为全球标准,并获得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全球话语权;机器人决策算法开发的企业,将可以通过AI云脑更快兼容各类型人形机器人,并可以避免技术垄断;中国人形机器人研发将避免内耗,让技术创新逐步积累。
在本轮比赛中,宇树科技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之前另一场比赛成绩大相径庭。究其原因,另一场比赛成绩差是因为操作员的操作不够专业。问题是,如果人形机器人要普及,我们大概率要面对的是水平一般的操作员,而面对各个品牌的人形机器人,操作员不可能换一台就重新学习一次。这说明,人形机器人需要标准化,需要开放合作,让操作更加简化,以适应真正的需求场景。所以,开放式创新生态,将是中国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最后一块拼图,且这块拼图将是最重要的一块。
(作者系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人工智能制度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