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3版:商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A3版            商贸
 
今日关注

2025年7月3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南自贸港封关: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里程碑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梁海明

7月23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2025年12月18日,海南自由贸易港正式宣布全岛封关运作。这一天,恰逢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6周年,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海南自贸港的封关,不是“封岛”,而是标志着更高水平的开放迈上新台阶,是中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

封关的核心,并不是限制人员或货物流动,而是推动贸易自由化和制度创新。根据政策安排,封关后,海南实施更加全面的“零关税”政策,商品覆盖由1900个税目扩大至约6600个,覆盖率高达74%,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基本涵盖全岛有实际进口需求的各类市场主体。这一变化,不仅显著降低企业的进口成本,也极大提升海南作为全球投资、贸易和物流枢纽的吸引力。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封关后的海南自贸港继续保持对人员自由流动的开放性。无论是内地居民还是境外游客,到海南出差、旅游、探亲,均无需额外证件,依然与封关前一样便捷。这种“货物有管理、人员自由行”的制度安排,体现了海南作为自贸港在制度设计上的成熟与开放。

在封关制度的基础上,海南同时推出更具吸引力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统一实施15%的优惠税率,覆盖范围广、适用主体多,进一步降低投资运营成本。据统计,封关后累积减免的税费将达数百亿元级别。

此外,加工增值免关税试点从局部扩展至全岛,意味着海南将成为加工贸易企业的重要聚集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在岛内集中布局。这对吸引全球制造业转移、推动本地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离岛免税购物额度提升,也将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推动海南成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海南自贸港封关的意义远不止于地方层面。它是中国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的重要试验平台,是推动制度型开放的关键一步。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海南积累的经验将为全国其他地区深化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板。

封关之后的海南,将成为吸引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的新磁场,同时也助推中国加快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迈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海南正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放眼全球,海南自贸港的封关与政策升级将对国际贸易格局和资本流动产生积极影响。“零关税”与低税率政策将吸引大量跨国公司在海南设立区域总部、采购中心或离岸金融平台,对全球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更重要的是,海南正在成为连接中国与亚太、东南亚、南亚市场的重要枢纽。依托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日益完善的自由贸易制度,海南有望成为“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开放门户”,提升中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导地位。

同时,海南自贸港的开放实践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经验。在当前全球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海南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展现了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坚定决心。

海南的开放,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全国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形成联动发展格局。海南“零关税、低税率”的政策优势,叠加大湾区制造业、科技、人才等综合优势,两地可以在多个领域实现联动发展。

首先,消费联动潜力巨大。随着海南离岛免税额度提升、商品种类丰富,大湾区居民有望成为离岛免税消费的主力军,推动区域消费升级和服务业发展。

其次,产业协同空间广阔。海南可提供广阔的政策“洼地”和产业承接平台,为大湾区企业“走出去”提供新通道。同时,两地可在高端医疗、国际教育、离岸金融、跨境电商等新兴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打造“南方开放走廊”。

最后,在航运、物流、自由贸易规则探索等方面,也可加强合作,推动形成涵盖海南与大湾区的高端开放经济带。

海南自贸港封关,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这不仅是对改革开放精神的传承与升华,更是中国在全球复杂经济环境中主动作为、深化制度创新的体现。海南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融入世界,也为中国经济提供新的增长极。未来,随着制度型开放不断深化,海南将成为全球投资者的热土,也将成为展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形象的新窗口。

(作者系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