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6版:会展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A6版            会展
 
今日关注

2025年7月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啤酒节:城市烟火里的流量密码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兰馨

这个夏季,啤酒节正以浓郁的烟火气成为城市的流量密码。从北京顺义的精酿长廊到青岛金沙滩的狂欢舞台,从哈尔滨冰雪与啤酒的奇妙碰撞到各地特色文化的创意融合,一场场啤酒节正用人间烟火点燃城市夜经济,以多元体验打造夏日消费场景。

当前,啤酒节已从单纯“饮酒狂欢”升级为融合多元业态的消费IP。在商务部“十城联动共享美食佳饮”政策推动下,北京、青岛、哈尔滨等城市的啤酒节成为拉动夜间经济、释放消费潜力的重要抓手。业界人士指出,啤酒节作为融合多元文化元素的节庆活动,已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正通过挖掘本土文化内涵、搭建国际交流平台等路径,推动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延伸产业链条:从单一消费到产业协同

7月11日至20日,第34届北京国际燕京啤酒文化节将在首都国际会展中心(新国展二期)举办,以“四新四特”为引擎,打造沉浸式多元消费体验。现场不仅有三款限定风味啤酒首发,还设置百米精酿长廊、机器人足球挑战赛等创新场景,联动217个啤酒花园形成“1+N”模式。北京市顺义区商务局数据显示,单组亲子家庭可带动3.2倍非计划消费,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青岛啤酒节创下规模新纪录:7月18日至8月16日举办的第35届啤酒节活动持续30天,设置三大会场,引入40多个国家的2300余款啤酒,同期举办近2000场演出。主办方透露,西海岸主会场日均人流量超5万人次,周边酒店预订量较平日增长60%。无独有偶,哈尔滨国际啤酒节在40万平方米的冰雪大世界园区内,让游客体验“冰火两重天”,去年吸引168万人次参与,带动周边消费超8亿元。

从产业协同看,啤酒节正深度串联文旅、商贸、会展等领域。青岛西海岸新区推出5条啤酒主题旅游线路,整合沿海资源;商贸领域,新区同步举办“购物啤酒节”等活动;在会展方面,青岛啤酒节主办方同期组织国际联盟会议,促进产业信息流通。不难发现,这种“啤酒+”模式正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

塑造特色文化 IP:从流量吸引到文化认同

随着“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情绪价值在消费决策中愈发重要。啤酒节通过持续运营,正将节庆活动转化为城市文化符号。如青岛啤酒节历经35届,形成“金沙滩啤酒城”等标志性IP,2025年相关话题社交媒体曝光量超几十亿次;哈尔滨啤酒节依托“冰城左右哥”IP,打造“啤酒+冰雪+演艺”矩阵,2024年相关短视频播放量突破8亿次,带动文创销售额1.2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啤酒节正借助科技拓展文化传播边界。2025年1月,北京推出“数字啤酒博物馆”,上线首周访问量破10万人次;哈尔滨《冰龙寻珠》全感VR项目自2024年上线,复购率达37%。相关统计显示,2025年国内啤酒节数字化体验项目占比已达42%,较2020年提升28个百分点。

文化消费生态也随之成型:青岛“哈舅大本营”文创区汇聚2000余款衍生品,单月销售额破800万元;北京“国潮市集”集合百余个文创品牌,日均交易额超50万元。数据显示,国内啤酒节文化消费占比已从2015年的12%提升至2025年34%。以青岛为例,啤酒节带动啤酒博物馆年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哈尔滨则通过《遇见·哈尔滨》演出形成消费闭环,2025年联票销售超30万张,带动文旅收入增长27%。

强化文化内核与产业协同: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百城联动”活动拉动消费超1.3万亿元,其中啤酒节成效显著:北京国际燕京啤酒节吸引超50万人次,拉动消费约2.5亿元;青岛啤酒节游客超400万人次,拉动消费超50亿元,成为夜间经济新引擎。

反观国际,慕尼黑啤酒节凭借200余年历史积淀,以严格品质把控(仅6家本地酒厂参展)和丰富民俗活动,每年吸引超600万游客,带来约12亿欧元经济效益;英国啤酒节则聚焦精酿文化,提供超1000种精酿啤酒,设置酿酒师见面会,吸引细分客群。

对此,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姜淮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深挖文化IP,如北京强化啤酒历史脉络,哈尔滨融合亚冬会元素;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借鉴青岛“啤酒+文旅”套票模式(套票用户二次消费率提升40%);三是提升服务细节,如北京提供3700个停车位,哈尔滨设置代驾服务点。

在业界人士看来,国内啤酒节在政策支持下已成为经济新动力。未来若能借鉴国际经验,强化品牌建设、推动产业融合,有望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变,在满足多元消费需求的同时,为城市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