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3版: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A3版            观点
 
今日关注

2025年5月1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雄安自贸区特色产业促开放 保定协同发展开新局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乔敏健 梁丽硕 马康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与国内经济高质量转型的背景下,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2019年8月正式设立,雄安片区(简称“雄安自贸区”)依托独特的政策优势与区位条件,以传统产业升级与高端高新产业培育双轮驱动,探索出一条差异化、协同化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径,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注入新动能、树立新典范。

雄安自贸区坚持“先立后破”原则,通过政策引导与创新驱动,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品牌化、国际化转型。河北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出台《关于支持传统产业“先立后破”转型升级的意见》,实施数字化赋能、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三项行动,聚焦塑料乳胶、毛巾地毯、纺织服装等县域特色产业,打造协同融合的产业集群。在跨境电商领域,自贸区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格局,依托朱各庄、白洋淀、晾马台3大产业园及自贸大厦主体楼宇,实现错位发展。2024年,雄安新区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约9.17亿元,同比增长19.44%。传统产业借数字翅膀加速出海。例如,保定雪瑞莎羽绒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白洋淀产业园的培训、招聘等全链条服务,组建专业外贸团队,2025年出口额有望突破600万元,从羽绒工厂蝶变为全球卖场。

雄安自贸区还实现跨境电商全模式覆盖,落地省内首票跨境电商特殊区域出口海外仓业务及首票网购保税进口业务(9610零售出口、9710B2B直接出口、9810海外仓出口、1210网购保税进口),并依托2023年获批设立的雄安综合保税区,建成2.6万平方米保税仓库,开通黄骅港内陆港及天津港专属绿色通道,2025年1月至2月综保区进出口额已超2亿元,区港联动效应显著。

雄安自贸区对标新质生产力发展主阵地定位,出台《雄安新区促进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重点布局空天信息与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三大标志性产业,依托中国星网、中国航天科工、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等龙头主体,构建“研发—中试—转化—商用”全链条生态。同时,生命科学、未来能源等领域因高水平医疗机构与能源央企入驻,正形成新的增长极。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过程中,雄安自贸区打造“专业产业园+主题楼宇+孵化器+众创空间”创新载体,建成科创中心、中试基地、智能网联创新中心等30余个平台载体,吸引雄安龙翼博翔航空制造有限公司等低空经济领域企业入驻。通过特岗特薪政策,企业快速集聚航空领域高端人才,推动航空器研发制造产业落地生根。

目前,雄安已形成启动区、第五组团联动容东片区、自贸试验区、国家高新区的“3个科技创新集聚区”,聚焦前沿技术转化,建设量子信息全场景应用示范区、全域鸿蒙生态及RISC-V应用示范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差异化赛道。已建成科创中心、中试基地、软创街区等10余个创新平台载体,建成智能网联、智慧能源、机器人创新中心等20余栋主题楼宇。构建“专业产业园+主题楼宇+孵化器+众创空间”发展模式,形成从原始创新到大规模商用各环节的创新体系,为高端高新产业发展提供创新土壤。

雄安自贸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要素流动自由化。在综合保税区试点一般纳税人资格,落地首单多式联运业务,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在人才政策上,推出特岗特薪、项目+团队等灵活机制,破解高端人才集聚难题;在产业生态上,构建三类创新平台(国家级前沿创新平台、产业孵化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从概念验证到规模化生产的全周期支持。

雄安自贸区的蓬勃发展不仅为自身开辟了特色产业之路,更为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与广阔机遇。作为毗邻雄安的重要城市,保定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与坚实的产业基础,与雄安自贸区形成了天然的协同发展纽带。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大框架下,雄安自贸区的政策创新与产业成果,恰似源头活水,正不断向保定辐射延伸;而保定深厚的产业积淀和积极进取的发展态势,也为承接雄安资源外溢、深化区域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使得雄安与保定的协同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冀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力量,也由此开启了保定依托雄安发展、融入区域协同的新篇章。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的背景下,保定市具有承接资源外溢和政策辐射的独特区位优势,市内县域特色产业优势突出,具备跨境电商发展的产业基础。保定市2024年外贸进出口总值达794.2亿元,同比增长11.2%,占全省外贸总额的12.9%,位居全省进出口额第三,出口额753.4亿元,同比增长13.6%,居全省出口额第二。

自雄安新区自贸区、综合保税区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正式运行以来,保定市各产业均衡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均实现了稳定增长。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增长迅速,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保定高阳纺织、顺平肠衣、曲阳石雕、白沟箱包、清苑轻型吊索具、蠡县裘革制品等县域特色出口产业集聚区跨境电商业务活跃,具备“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发展的优势。但在雄安跨境电商综试区获批后,保定在海关数据审核层面失去了申报资格,导致保定市本地外贸企业无法享受相关政策支持,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国际化布局和市场拓展。据此,要推进雄安新区“三区(自贸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向保定延伸,积极构建跨区域外贸合作体系,深化协同联动机制,加速释放雄安新区辐射效应。

保定市作为雄安新区毗邻之城,要进一步打造“研发在雄安、转化在保定”的产业协同创新范式,形成“雄安引领—保定支撑”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全面提升冀雄产业国际地位。2025年4月17日,保定市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动能”为主题召开新闻发布会,现场发布了多项具有突破性、引领性的科技创新转化成果。保定市各大经济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依托区域资源和政策优势,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高端产业发展,以支撑雄安新区创新产业链和功能转移。

目前,保定市各开发区特色产业分工明确,协同联动雄安。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新能源、电力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形成高端医疗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莲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聚焦信息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成为雄安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辅助承载区;竞秀经济开发区致力于推动新材料、智能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徐水经济开发区以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和装备智造为重点,探索京津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则推动新材料、生物医药健康和信息智能等产业转移,打造配套功能承载地;白沟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集聚区依托外贸转型升级和市场采购模式,发展商贸物流和数字贸易,已形成北方重要的商品集散市场。保定市以开发区差异化布局为支点,撬动区域产业链全要素协同升级。通过精准承接雄安新区技术外溢、以一区一链的产业图谱实现与雄安未来产业的深度嵌合。面向十五五,保定将持续优化创新链与产业链生态,促成雄安新区三区政策在保落地,推动“雄安标准—保定智造”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为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注入强劲动能。

(作者分别系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保定市政协委员;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河北大学雄安新区研究专项项目: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特色产业的比较研究及对雄安的启示,课题编号:2023HA008。)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