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增长51.5%
来源:中国贸易报
本报讯(记者 江南)知识产权不仅是无形资产,能够持续为企业带来效益,而且插上“金融”翅膀后还能变成真金白银。今年上半年,面对较大经济下行压力,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依然达到了1626.5亿元,同比增长51.5%。
“我们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运营基金、证券化等举措,为市场主体带来‘真金白银’,促进‘六稳’‘六保’。”在8月24日举办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副主任衡付广介绍说,2021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达到3098亿元,连续两年保持40%以上的增速。在今年上半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1626.5亿元中,1000万元以下的普惠项目达7345项,同比增长112%,有效缓解了一批中小企业的燃眉之急。引导设立的20支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完成了150余个项目投资,多个被投公司在科创板成功挂牌上市。沪深两地交易所成功发行65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达158亿元,知识产权融资渠道进一步丰富。
衡付广表示,通过与大型国有金融机构合作,推动形成了4类险种、16个产品的知识产权保险业务,覆盖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类别,在2021年为5000余家企业提供了241亿元的风险保障。
知识产权金融赋能市场主体,资金保障更加有力。河北泽瑞节能新能源有限公司近日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银行贷款200万元,解了企业发展的燃眉之急。
“党的十八大以来,银保监会高度重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缓解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采取切实举措支持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国银保监会法规部副主任李翰阳表示,在银保监会推动下,部分商业银行针对知识产权的特点,创新设计知识产权质押的专门产品,为拥有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部分保险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还与商业银行开展合作,构建风险分担、风险补偿机制,营造商业银行“敢贷愿贷”的良好局面。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会同知识产权局等部门继续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体系,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办好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更好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李翰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