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亦庄举办
智能之手敲开更多应用大门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文/图 本报记者 谢雷鸣
![]() |
“法拉第”和“爱因斯坦”解说科学知识、“邓丽君”倾情献唱、机器手臂穿针引线、机器狗活蹦乱跳……日前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成为透视机器人产业的一大窗口。
本届大会以“共创共享 共商共赢”为主题,设置论坛、博览会、大赛三大板块以及系列配套活动。130余家机器人企业及科研机构携500余件展品亮相博览会。
记者了解到,应用是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力。近年来,机器人企业针对用户潜在需求和特定场景研发了一批实用的机器人产品。本届博览会就以应用需求为导向,首次推出了“机器人+应用场景”展示模式。
展品新颖用途广泛
博览会现场展示了许多实用性强的机器人。
定制雪道上的滑雪六足机器人和冰壶道上的冰壶机器人吸引了大批观众。上海交通大学专职科研人员陈先宝介绍说,滑雪六足机器人可以灵活掌握滑雪方向,将来可以在高海拔环境下完成巡逻探测等工作任务,冰壶机器人的前部双腿可抱壶和旋转壶,中部双腿负责支撑和瞄准,后部双腿蹬踏起踏器,它未来可以成为冰壶运动员的陪练。
仿生人形机器人“爱因斯坦”“法拉第”“邓丽君”由大连蒂艾斯科技公司制作。该公司CEO李博阳介绍说,“爱因斯坦”在去年的机器人大会受到观众的注意,今年制作团队优化了仿生人形机器人硬件与软件,使其整体形象更佳。仿生人形机器人用途广泛,可用于老人陪护、企业前台等诸多场景。
“装载”加油枪的协作型机械臂可以为汽车加油。航天科工智能机器人公司项目工程师刘汝佳说,他们针对加油场景对该产品做了特定优化,司机可在车上通过手机App选择油品、油量,机械臂自动完成加油任务。这款机械臂目前处在研发阶段,需要对各种车型进行适配。
应用场景愈加广泛
记者了解到,在市场需求牵引、技术突破带动、政策引导支持的共同作用下,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梁靓说,机器人应用场景愈加广泛,每个场景都催生一个新的市场,促进相关产品研发。
“经过产学研用各界的共同努力,中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最大的应用市场。”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援引数据称,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36.6万台,比上年增长68%;服务机器人产量921.4万台,比上年增长47%;特种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也在稳步增长。
“机器人技术加速融合迭代,成为科技创新重要催化剂。机器人应用边界加速扩展,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蓝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肇雄说,我国机器人产业覆盖了从零部件整机到系统集成检验检测全链条,基本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形成了整机集成与创新应用优势。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就产业发展提出“四个期待”:期待科技工作者坚持“四个面向”,加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期待科技领军企业更好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促进基础与应用相贯通;期待大家共同打造科普中国平台,企业提升智能技术普遍适用性;期待全球机器人相关科技组织、科学家拓展开放、信任、合作,让人工智能更好增进人类福祉。
多地搭建创新生态
去年年底,工信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部门印发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我国力争到2025年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目前,我国一些城市着力搭建适宜机器人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
北京市市长陈吉宁在大会期间透露,北京将谋划实施新一轮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坚持全链条发力、“研发—设计—制造”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创新资源聚集、产业链条集中的机器人产业布局;搭建更多产业协同创新平台,优化创新要素供给,完善产业创新创业生态;持续扩展应用场景,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对产业发展形成有效市场牵引,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策源地和应用示范高地”。
“北京亦庄布局了60多个智能工厂,大力发展智慧工厂、黑灯工厂,为物流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提供更多应用场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介绍,亦庄将进一步提升产业链配套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打造具有创新力的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聚区。
广东佛山也是产业重镇。在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展区,十余家佛山企业组团亮相。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三龙湾)管委会对外合作局副局长李杰介绍说,三龙湾目前拥有机器人及相关上下游企业(机构)56家,集聚效益日益凸显。到2025年,三龙湾机器人及相关上下游企业产值预计超过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