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农产品需双重保护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练洪洋
清远麻鸡、增城挂绿、增城迟菜心、梅县金柚、韶关三华李、凤凰单枞、化州橘红、新会陈皮……看到这些农产品的名字,你的心动指数是否瞬间飙升?没错,它们都是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和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一头连着消费者“菜篮子”,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为美好生活加分。另一头连着乡村农民“钱袋子”,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以增城迟菜心为例,2021年增城全区种植面积达6万亩,产值达到10亿元规模。一个“地标”,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此言非虚。保护和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绿色发展,实现多赢。
保护好地理标志农产品为何如此重要,以至于农业农村部要专门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推出保护工程?原因并不复杂,由于“地标”这块“金字招牌”具有超强溢价效应和吸金能力,市场趋之若鹜,多则滥、滥则乱,“砸招牌”的事情便不可避免。因此,保护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品保护,二是品牌保护。不少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除品种之外,对生长环境也有严苛的要求,包括土质、水质、气候等。比如,南沙某品牌红薯,核心产地只有几亩地。为保护地理标志产品的“血统纯正”,产地也要有保护意识,不能盲目扩大种植,导致最终自毁品牌。
更困难、更迫切的是品牌保护。以阳澄湖大闸蟹为例,因为名气太大了,各地的大闸蟹都想和它“攀亲”,于是出现了“洗澡蟹”——外地螃蟹在阳澄湖洗个澡就完成变身,有些人甚至连这个步骤都省了,直接贴假标签。李逵遭遇李鬼的尴尬,不仅是阳澄湖大闸蟹,不少地理标志农产品都吃过亏,在法不责众的侵权行动面前,维权时常力不从心。地理标志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迫在眉睫。
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当从两方面入手:专门立法和公益诉讼。当下,要从保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利益的高度,以知识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为依据,为地理标志农产品提供保护。未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亦可以考虑专门立法,许多国家都有先例。由于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主体比较分散,单个主体起而维权的成本较高且胜算不大,可以探索公益诉讼,以降低维权成本,提高保护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