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3版:商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A3版            商贸
 
今日关注

2022年8月1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地区域协同创新加快推进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钟源 吴燕霞

记者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获悉,截至2021年底,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均值达到3.25%,集聚高新技术企业3.6万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0余家、各级孵化器众创空间1300余家。区域协同创新成效已经显现。不仅是长三角,更多地区正在加快打造创新策源地,提速推进协同创新。

区域协同创新加快

区域协同创新的步伐仍在加快。今年初发布的《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1》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从2011年的100分(基期)增长至2020年的227.05分,较2011年翻一番,年均增速达9.54%。长三角整体协同创新水平稳步提升,已形成创新资源集聚和流动、创新成果开发和共享、产业发展联动和投资三大高地。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重大科创成果持续涌现。我们促成九城市与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科学院开展战略合作,以项目化、清单化、制度化方式推进创新要素精准对接,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重大突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办副主任郭淑晴表示。

企业是发展的主体,推动产业链深度合作是未来发展趋势。据悉,长三角以头部企业为引领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合作:建立九城市首批百家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库,推动九城市近千家企业纳入G60大飞机供应商储备库,为大飞机装机设备领域输送的合格(潜在)供应商增幅超过30%……

“根据不同城市的资源禀赋,建立产业联盟是一种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目前已经建了16个产业联盟,11个G60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特别是,刚刚落下帷幕的2022年G60科技成果拍卖会,累计交易额历史性突破50亿元,”上海科学院成果转化平台(上科创)执行主任陈爱国认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正不断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在聚焦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也不断推进九城市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科创和产业为长三角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而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供给则为科技创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据悉,该区域推出“G60科创贷”、批次包等专属科技金融产品,试点跨区域联合授信。在精准对接科创板方面,九城市300家拟上科创板储备企业进行常态化精准诊断培训,成立了科创板企业家联盟。

“科技赋能产业创新,产业推动经济增长,金融助力实体经济,促进科创、产业、金融深度融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郭淑晴表示。

区域创新高地多地开花

不仅仅是长三角,更多地区正在加快打造创新策源地,提速推进协同创新。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速。日前,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规划获批,这意味着,武汉正式成为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和成渝之后的全国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布局建设了北京、上海、粤港澳3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武汉、成渝2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及23个国家自创区和173个国家高新区,形成区域创新的体系化布局。

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不断完善。今年年初,四川省引发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成渝地区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建成,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化,西部科学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近年来,宁夏与20多个东部兄弟省区、360多家高等院校、680多个创新主体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发达地区科技优势与欠发达地区资源优势有机融合,依托跨区域协同创新,破解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探索东西部科技合作新模式。

区域创新成果加快落地。在北京,怀柔科学城加速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初步形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9个装置平台提前半年完成建设任务,到今年年底近半数将进入科研状态;在成渝,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共出资6000万元,聚焦人工智能、大健康、生态环保和现代农业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

“我国区域创新成效显著,目前已形成以地方各具特色创新为基础、以区域创新高地为引擎、以东西部等跨区域科技合作为纽带、以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园区为支点的区域创新格局。”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将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主引擎,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增长极和主体功能明确、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创新布局。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