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青岛·陆海联动研讨会发布指数三报告
来源:中国贸易报
本报讯(记者 谢雷鸣)精准刻画港口大宗商品贸易变化,有助于港口航运、大宗商品和贸易高效联动。日前举办的2022青岛·陆海联动研讨会集中发布了三个报告,即《国际航运枢纽发展指数——RCEP区域报告(2022)》《新华·山东港口大宗商品指数年度运行报告(2022)》《RCEP海运贸易指数报告(2022)》。
《国际航运枢纽发展指数——RCEP区域报告(2022)》由中国经济信息社编制,是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的基础上,聚焦航运枢纽能力要素,面向全球推出的又一世界级港航评价指数,旨在引导枢纽港口群有序合作、协同发展。报告根据综合得分,将样本港口划分为引领级、先导级、优势级和中坚级四个等级。其中,位于引领级的有上海港和新加坡港,这两大港口综合能级突出,航运资源集聚与配置能力强劲;先导级包括宁波舟山港、青岛港、深圳港、釜山港,这些港口在设施能力、航线网络等指标项上具有显著优势,在枢纽运营服务水平、创新引领能力等方面也颇具特色。
新华·山东港口大宗商品指数由山东省港口集团联合中国经济信息社研发编制。2021年10月在青岛发布,初次发布的指数体系包括原油价格指数、铁矿石库存及进出港指数、焦炭库存及进出港指数、钢坯价格指数和热轧C料价格指数。本次新增发布铁矿石价格指数和焦炭价格指数,形成涵盖山东港口铁矿石、焦炭商品价格、库存和进出港的综合监测体系。后期指数体系涉及的品类进一步丰富,覆盖范围延伸至沿海其他港口,汇聚更多港口优势货种信息。
《RCEP海运贸易指数报告(2022)》以RCEP的14个成员国(不含老挝)为研究对象,选取约占RCEP海运贸易量三分之二的六大类货物(集装箱货物、铁矿石、煤炭、成品油、LNG、汽车)作为分析对象,从总体贸易额、海运贸易量两个维度反映RCEP海运贸易的年度发展趋势。2021年RCEP海运贸易指数为101.1,已超过疫情前的最高水平(2019年)。报告认为,RCEP货物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和原产地区域累积规则的持续深化,会对区域内货物海运贸易产生促进效应,带动RCEP海运贸易指数进一步提高。
海运是全球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港口是海运的枢纽和桥梁。“港口在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安全稳定中作用很大,大宗商品、航运、贸易、仓储、物流、金融天然一体。”上海海事大学原校长、第八届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黄有方表示,三只指数的升级发布,可进一步提升港口作为国际航运枢纽的地位,对内有助于推动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外可引导枢纽港口群有序合作,助力全球港航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