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在武汉举办
工业设计与绿色制造比翼齐飞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谢雷鸣 胡心媛
从“中国造”大飞机、高铁、无人机到运用北斗技术的可穿戴装备,再到电动牙刷、潮流家电,近日在武汉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向观众展示了一批“国之重器”和生活“潮品”,为世界打开了一扇展示中国工业设计力量的窗口。
本届博览会由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共同主办,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承办。博览会同期举办了第五届中国国际工业设计高峰论坛、“设计师之夜”和新品发布会等活动。
名企携带新品参展
本届博览会的主题是“引领设计未来,驱动绿色制造”,展会规模达3万平方米,参展企业共计331家。中国商飞、上汽集团、红旗、五粮液等众多名企携新品参展。
来自无锡的协作机器人厂家——长广溪智造今年首次参展。该公司华东区市场总监唐雅量表示,公司此次带来了基于新一代高速协作机器人柔性智能工作站,演示了拆码垛、传送带跟随、二维码相机扫描等智造场景。长广溪智造在汽车、3C电子、半导体、医疗、金属加工等领域已推出柔性智造解决方案,新一代高速协作机器人目前在松下无锡工厂、小米东莞工厂智能产线、江阴等地的核酸采样多场景落地应用,未来会推动更多行业柔性智造升级。
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已是第二次参展。该公司着重展示了TD海豚座系列单目手持红外望远镜。“TD系列是我们去年年底推出的一款经济型热成像望远镜,整机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单手也能握持操作,方便户外爱好者出行。我们中心组建以来,最大心愿就是让大众感受红外技术及红外产品的魅力。” 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副主任黄扬威说。
本届博览会也出现了特斯拉的身影。据特斯拉中国东一区区域总经理郑含丹介绍,特斯拉首次在该展会上展示白车身、电池电机等展品,期待与更多观众交流绿色设计理念。特斯拉正着力加强湖北的门店配置、充电网络等用车生态的完善布局,就在今年6月,特斯拉全球第35000根超级充电桩在武汉揭幕。截至目前,湖北省超级充电网络已初步形成,特斯拉在鄂建设开通38座超级充电站、290个超级充电桩。
产业升级重要引擎
记者了解到,当前,工业设计是价值链源头、创新链前端、制造业先导环节,绿色是工业设计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绿色设计理念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深化。推行产品绿色设计、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进工业绿色升级、提高行业供应链绿色化水平,逐渐成为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工业设计贯穿品牌规划、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和商业运营全周期,对推动工业设计创新发展对优化制造业增长方式、助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有重要作用。”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应当深度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工业设计数字化绿色化发展进程,还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搭建工业设计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高效转化合作成果。
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提速升级。依靠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迈出更坚实步伐。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19日举行的2022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表示将深入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和中小企业数字赋能行动,拓展工业大数据应用场景,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格局。
本届博览会参展企业橙色云是一家互联网设计有限公司。他们发挥自身工业互联网平台优势,支持中小企业设备和业务“上云”。“中小企业既是数字化转型主体也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和难点。他们技术能力不强,人才储备不足,服务配套落后。受经营成本攀升、用工难、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阻力很大。”橙色云总经理赵迎芳透露,橙色云正在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于制造业创新发展。
工业设计受到重视
工业设计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先导产业,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武汉非常重视工业设计,将以本届博览会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一批优秀的工业设计企业来汉发展,加大力度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积极培育更多国家级、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集聚区,继续举办“黄鹤杯”工业设计大赛等各类设计活动,加快制定扶持奖励政策支持武汉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
除了武汉,国内其他重要城市也非常重视工业设计。本届博览会期间,上海展区以“设计创造价值,设计赋能产业”为主题,组织重点企业以特装形式集中参展,展示面积达1050平方米。中国工业设计(上海)研究院的数字设计领域国家院建设和双碳领域探索标准化建设成果、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的医疗救援飞机重症监护集成系统设计、上汽集团的飞凡Marevl R、微创医疗的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联影医疗的世界首款5.0T全身核磁共振系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据悉,上海正在深化“设计之都”建设,发挥上海产业门类齐全、产业要素集聚、应用场景开放、国际合作广泛等优势,打造各方合作共赢的设计创新生态圈,进一步发挥工业设计的赋能作用,驱动产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