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4版: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A4版            投资
 
今日关注

2022年8月1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外资与上海共同成长 “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曼

已经连续成功举办四届进口博览会、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累计形成88项制度创新成果、加快培育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特殊经济功能……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近日中共上海市委举行的“中国这十年”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改革开放取得的新突破。他表示,上海将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实现更大作为。发挥国家战略承载地试验田作用,加强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的制度供给,着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促进世界级战略性平台高效聚合要素资源,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动力和活力。

中国贸促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姚为群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对外开放倒逼着上海的改革,上海全力推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上海成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其核心就是要通过制度型开放来构建新的经济管理体制。为加大吸收利用外资力度,上海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对照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激活市场主体活力。例如,过去上海外商投资项目的整个审批过程需要100多个图章,到如今所有投资建设审批事项向“单一窗口”集中。另外,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也推动了外商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时,通过开放,上海利用外资规模和对外贸易规模不断上涨,从而刺激了上海经济增长,增加了就业。

十年来,上海全市生产总值连续跨过3万亿元、4万亿元两个大台阶,从2012年的2.1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32万亿元,跻身全球城市第四位;人均GDP从1.42万美元增加到2.69万美元,达到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60%提高到73%以上。

十年来,上海“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千人拥有企业数量位居全国首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达到857家和516家,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3000亿美元。

十年来,外资企业与上海这座城市共同成长、共同发展,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城市功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上半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上海实际使用外资仍然保持正增长,超过120亿美元,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6家、外资研发中心10家。截至目前,超过6万家外资企业在上海投资兴业、蓬勃发展。

在姚为群看来,在上海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上海应继续积极利用好外资,发展总部经济,也将利于促进转口贸易、离岸贸易的发展,同时利用外资也要注重引进新兴制造业。

据悉,下一步,上海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着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打造新时代外商投资首选地、高质量外资集聚地。一是不断扩大开放领域。加快落实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同时引导外资更多投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知识含量的产业领域。二是加快打造空间载体。围绕五个新城、南北转型等重点区域,推出更多的特色产业园区,为外资企业集聚发展拓展空间。三是着力提供优质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招商安商稳商工作,进一步完善法治,更高效地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合法权益,让外资企业在上海敢于投资、安心经营、做大做强。

“上海应抓住机遇,不断扩大开放的步伐。”姚为群说,首先,全面落实已生效的自贸协定,把RCEP协定当中的“软约束”变成自贸试验区的“硬规则”,在自贸试验区内先试先行;其次,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我国已申请加入CPTPP、DEPA,上海应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的作用,积极利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开放平台,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在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率先形成成熟、定型、有效的制度标准,为我国全面对接高标准的国际贸易规则、参与自贸协定谈判提供支持。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