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4版: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A4版            投资
 
今日关注

2022年8月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更优营商环境助力市场主体稳预期强信心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刘恒言 高淑君

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发挥企业和企业家能动性,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敢”的背后需要发挥企业和企业家的能动性,企业和企业家能动性的发挥离不开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而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能进一步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坚定发展信心,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这种能动性与政策和制度环境又形成正向互动关系。

市场主体是稳定经济基本盘的重要基础。2021年,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6.3万亿元,同比增长19.5%,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等主要指标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民营企业为我国贡献了50%以上税收、60%以上GDP、70%以上技术创新、80%以上城镇劳动就业及90%以上企业数量。外资企业看好在华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近九成外资企业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满意度较高,今年1至6月全国吸收外资同比增长21.8%。显然,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顶梁柱,民营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创新创业的主阵地,外资企业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今年以来,受疫情和俄乌冲突等超预期负面因素冲击,我国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市场主体面临的压力增多、信心和投资不足。这是下半年和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实现内生性增长的核心“堵点”。如果有稳定的预期,企业的信心会更足一些,“敢干”“敢闯”“敢投”的企业会更多一些,若要让“敢干”“敢闯”“敢投”变成企业的“愿干”“愿闯”“愿投”,关键在于持续打造更优的营商环境。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对市场主体而言,不可缺少。据统计,良好的营商环境会使投资率增长0.3%,GDP增长率增加0.36%。2023年1月,世界银行将正式实施宜商环境评价项目,最新试行标准为我们持续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要用好政策工具箱,打好政策落实“组合拳”。疫情防得住,经济才能稳得住,要严格、精准防控疫情,为经济增长营造稳定安全的发展环境。今年以来,国家和省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瞄准市场主体需求,推出了多条助企纾困政策,要落实落细已出台的各项存量政策,把好政策化作真效果,并根据新形势研究制定超常规的增量政策,提振经济。政府与市场要形成合力,不断深化简政放权,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发力,为市场主体注入“强心剂”。

二要消除各种隐形壁垒,实现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对标国际标准,加快准入机制改革,创新准入审批办法,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破除市场准入门槛。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鼓励企业大胆试、大胆闯,构建好的容错试错机制,多途径营造宽容创新失败的氛围,积极培育容忍试错、宽容失败、扶持失败者再次创新创业创造的社会文化环境。持续突破国企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对国资央企的改革效果再评估、再检验、再深化,确保改革成效。

三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资平稳发展。参照国际标准,清理民营企业在特定行业领域和外资企业的所有权或股息分配方面的限制,进一步缩减外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明确相应的市场准入条件、不断优化审批流程。加快修订出台《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等专项政策。持续完善投资促进和保护、信息报告等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地区、国家级经开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的载体作用,强化区域联动创新。

四要优化法治环境,营造公平有序发展环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参照世界银行宜商环境评估体系,加快修改《营商环境条例》《公司法》《破产法》《担保法》《民法》中的相关条款。及时清理与公平竞争相关的地方性法规,特别是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和各类政策措施。优化商业纠纷解决机制,多途径化解纠纷于诉前,发挥审判职能,提高纠纷处理的效率,积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建立常态化监管的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机制化、法治化监管,形成政府监管力量的有机统合。(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省商务发展研究院)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