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汽车芯片制造水平 须全产业链下苦功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东洋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传统汽车产业正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实现变革发展。”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芮晓武近日在中国汽车电子高端论坛上表示,一方面,“新四化”为我国汽车芯片和智能汽车产业带来广阔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也面临着“缺芯”的严峻考验。
一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海外市场芯片短缺。相关专家表示,有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中,全球有多达169个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芯片短缺影响,汽车行业便是其中受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表示,目前芯片产品平均只能满足汽车厂商31%的需求,预计下半年供给率可以提升到50%至60%,但“缺芯”依然是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是国产汽车芯片的基础相对薄弱,国内企业车规级芯片产品涉及较少,且市场占有率较低。“这是由于车规级芯片研发周期长、设计门槛高、资金投入大、价格和利润低,单片价格仅1至3美元左右,且市场规模十分有限。”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表示,代工厂更愿意把产能优先安排给利润高的消费电子类芯片,导致几个国外行业巨头长期垄断该市场,中国芯片企业难以切入。
“我国芯片制造的成套工艺弱于国外先进水平。”浙江大学先进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张睿表示,我国生产的芯片功耗比进口产品高55%,在同样功耗情况下,国内的芯片性能比进口芯片低8%。此外,我国汽车芯片发展还面临产品依赖、组织松散、安全隐患、应急储备及标准体系等问题。
张睿表示,汽车芯片制造领域的竞争实际上是全产业链的竞争。我国目前芯片制造面临的问题,恰恰说明了我们在全产业链上都需要进步,尤其是我国需要大力提升芯片制造工艺水平。
芮晓武表示,要构建“芯车联动”良好机制,凝聚产业力量,合力突破汽车芯片设计、制造环节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构建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发展模式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协作模式,同时加速数字化技术与传统汽车技术的融合,助力我国汽车产业在“智能网联”赛道上实现换道超车。此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要紧密合作,共同助力我国汽车电子保链稳链、提质升级,力争为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此外,政府也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推动国产汽车芯片在自主品牌汽车上的应用。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司长乔跃山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相关政策举措,引导企业加大汽车芯片技术攻关,推动汽车芯片生产制造能力提升,指导车规级芯片检测能力建设,加强优秀汽车芯片方案的应用推广。希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能够通力合作,共建我国安全可靠的汽车芯片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