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发展提高数字经济竞争力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张凡
7月23日至24日举办的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成为展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窗口。在峰会期间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全球领先,2017年到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7.2万亿元增至45.5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报告》还介绍说,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我国数据产量从2.3ZB增长至6.6ZB,全球占比9.9%,位居世界第二;2021年,我国信息领域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超过3万件,全球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中国数字经济受到政策驱动、市场驱动、技术驱动等多个方面的驱动。尤其是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单独列出“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一章,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进行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都有力促进了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在国内国际形势日益复杂、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将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而数字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关键在于数字经济企业的发展。纵观当下我国数字经济企业发展的现状,普遍面临着两个难点:一是消费互联网在国内趋于饱和状态。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网民人数超过10亿,平均每人每天上网约5小时,无论是内容平台还是电商平台,获客成本越来越高。二是出海难度有所增加。由于当下全球数字经济规则不统一,各国都希望在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方面填补空白,获得一定话语权,这使得数字经济领域博弈日益白热化。例如,欧盟近日通过了《数字市场法案》,规定了大型在线平台的义务,这些公司必须允许商业用户访问他们在平台上生成的数据,允许他们推广自己的产品,并与平台外的客户进行交易,这将让谷歌、苹果、亚马逊、脸书、微软等科技巨头都受到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数字经济企业巩固其竞争力,无论是继续深耕国内市场,还是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都要加快走产业融合的道路。也就是业界所说的,消费互联网是上半场,产业互联网是下半场。
从国内看,这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我国是制造业规模第一的大国,占全球比重达三分之一,不仅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还正在逐步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给数字经济发展提供的应用场景十分丰富。而且“十四五”规划也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从国际看,这可以形成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目前,我国是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全球服务贸易第二大国,在疫情蔓延的背景下,我国在2020年超越美国,成为对外投资第一大国。最重要的是,无论是已经生效的RCEP,还是正申请加入的DEPA,都有关于电子商务、数据跨境流动等方面的内容。加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数字经济发展都较为落后,有较大的转型升级需求。这不仅为我国实体经济企业海外发展创造了相对有利的条件,也为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对于数字经济企业而言,目前需要做的就是脚踏实地,根据每个产业、每个企业不同的特点,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赋能方案。只有走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去,企业才能获得更丰富的产业场景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这方面,头部企业已经做出了表率。阿里云团队为养猪产业赋能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阿里云技术团队在为养猪产业赋能时碰到一个传统养猪的难题,即母猪常常在晚上睡觉时会无意识压死猪崽,使得产量无法提高。该团队深入到猪圈观察了一段时间后,提出的方案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检测猪崽的叫声,并以此对母猪进行震动、叫醒,从而及时解救猪崽,大大提升了产量。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类似这样一企一策的案例,都将为企业积累大量数据和经验。更重要的是,企业在服务用户的同时,不仅将自身利益与用户的利益牢牢地绑定在一起,还树立起了企业品牌,可以大大减少开拓市场的阻力。
总而言之,加快数字经济企业走产业融合的道路,既有助于企业用好国内外市场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也有利于企业重组和利用全球要素资源,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从而在不断的融合过程中提升我国数字经济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