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ESG投资需做好能力与制度建设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东洋
“在全球范围内,ESG投资市场规模正在迅速增长。”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近日在2022宏观形势年度论坛·夏季年会上表示,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统计数据显示,ESG投资的市场规模从2012年的13万亿美元迅速增长至2020年的35万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3%,远远超过同期全球资产管理行业6%的整体增速。
ESG投资体系也在迅速发展,正面筛选、负面筛选、标准筛选、主题投资、影响力投资、ESG整合等投资策略百花齐放,国内外各类ESG投资中介服务机构逐渐涌现出来。在我国,ESG投资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今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成立社会责任局,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其中包括探索建立健全ESG体系。中国银保监会今年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其中环境、社会和治理作为关键词被多次提到。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提到要引导行业总结ESG投资规律,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服务绿色经济发展。
王乃祥表示,在双碳背景下,ESG投资将会迎来百万亿级的碳中和投资需求,但也面临着与碳减排结合方面更高的要求。下一步,ESG要向纵深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碳核算、碳评价等能力,在此基础上推动企业做好ESG信息披露,最终引导金融投资机构将ESG信息深度整合到投资决策流程中来,创新金融产品,开展ESG投资。
深圳证券交易所研究所(金融创新实验室)副所长郑南磊也表示,ESG信息披露是ESG投资的基石,也是目前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境内尚未出台专门的ESG信息披露规则。在公司治理方面,大多数披露会以运作为主,深入解读保障环境、社会责任落实落地的内部治理机制不是很多。再比如,量化披露不足,就很难用数据从大样本的角度衡量比较公司ESG实践的进展效果。“碳排放是ESG当中很重要的量化信息,各个行业的企业如何用统一的核算标准、核算方法、核算口径来披露碳排放的强度和总量,目前还没有很充分的共识,这也是很多投资机构困惑的难点。”
与会专家普遍表示,为了更好促进ESG投资,我国也要加快建立接轨国际、符合国情的中国ESG披露体系和评价标准。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表示,ESG的国际规范、国际标准未必能够完全适合中国的情况,我国有自己的经济体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我国也要维护自己的信息安全。中国社科院教授、中国社会责任百人论坛秘书长钟宏武表示,建立中国ESG体系包括组建ESG国家队、搭建ESG平台、开展ESG评价、提升ESG能力。同时,也要完善相关制度,推动上市公司ESG专业治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推动更多公司披露ESG专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