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的一箭多星:打开民企进军太空的想象空间(记者观察)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凡
![]() |
吉利控股集团供图 |
![]() |
李晓梦、马文博、雷鸣鑫、张敬、马永涛 摄 |
2022年6月2日12时00分,是一个实现梦想的时刻。
在那一刻,“吉利未来出行星座”首轨九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九星方式成功发射,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一手造车、一手造星的吉利控股集团这次的一箭多星的发射,可谓一箭多雕。
其一,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布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催生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汽车产业链、生态圈发生重大变革。汽车正在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与共享化“新四化”转型。汽车产业边界已经被颠覆,未来汽车是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超级智能移动终端”。基于全球产业变革及应用环境变化,吉利控股致力于打造硬核“科技生态”,全面助力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转型。进一步推动航天产业和汽车产业的大规模融合,将带来商业应用场景的深远变革。此次发射的未来出行星座首轨九星用于吉利控股集团旗下时空道宇公司低轨未来出行星座第一个轨道面部署测试,这将赋能吉利控股旗下汽车品牌实现电动化、智能化转型。除此之外,卫星还将为自动驾驶、海洋、无人机、物流、测绘等领域提供全方位服务。
其二,借力亚运会彰显品牌价值。此次发射的九星中的一颗被命名为“亚运中国星”,是亚运首次冠名的商业卫星,将以航天科技赋能“智慧亚运”,作为本届亚运会的官方合作伙伴,吉利控股将凭借航天级高精度定位,保障亚运火炬传递引导车跟踪、智能驾驶接驳、太空之眼看亚运等特色服务。
其三,更好履行社会责任。在火箭发射这天,9名梦想少年前往西昌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亚运中国星”发射实况。这次参观全程包含参观博物馆、吉利卫星科普课、观看发射仪式等环节。此举意味着让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也能接触尖端航天科技,满足他们对浩瀚星空的好奇,拓宽眼界,体会科技之乐。
最重要的是,这次卫星发射的成功,也给中国民企进军太空经济打开了想象空间。太空经济是未来航天发展的主战场,也是利国利民的科技成果转化高地,拥有巨大价值。政策、市场需求等多项利好因素正推动我国商业航天由制造驱动的1.0时代迈向应用牵引的2.0时代。
在吉利看来,未来,低轨卫星星座建设及应用将成为商业航天发力重点,全球预计将有上万颗卫星进入太空,这意味着卫星制造将从“实验室定制研发模式”向“工业化批量生产模式”转变。因此,整合相关核心产业链资源、形成高度协同效应的集团企业无疑将获得极大先发优势。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早在2010年就这样说:“在扎根一个地球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放眼浩瀚的宇宙,那里有无数个星球。人类应该以更加大胆和科学的态度,不断探索与加快探索太空世界与宇宙未来,在保护与发展地球经济的同时,开拓更加广阔的宇宙世界。”
后来,吉利在太空产业不断落下棋子:2018年战略投资时空道宇;2021年吉利科技集团商业航天总部落户广州南沙,形成“上游制造+中游运控+下游应用”的产业链力量;2021年9月星空智联卫星工厂首台套产品正式下线,这标志着吉利科技商业航天业务形成涵盖卫星设计研发、制造、测控、运维服务的全产业链,也标志着吉利商业卫星步入批量化生产阶段;直到今年6月2日,一箭九星成功发射。
站在全球视角来看,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40年全球航太工业太空产业的收入会从现在的3500亿美元发展到一万亿美元。但到目前为止,中国民营企业在其中所占的份额还比较少。
“如果中国进一步开放这个行业市场给民营企业,中国太空经济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份额也将随之提高。”美国洛厄尔麻省大学创业与创新副教授孙黎分析说,相对而言,美国的太空产业的商业模式已经非常成熟,而中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最近这几年,迅速发展的将是卫星宽带,其增速将会占到太空经济的50%。”孙黎说,最大的机会来自提供互联网访问世界上服务不足和未服务的地区,以及自动驾驶汽车、物联网、人工智能的综合运用。摩根士丹利估计,随着数据需求的激增,尤其是由自动驾驶汽车推动的趋势,太空无线数据的每兆字节成本将不到当今水平的 1%,“因此,除了向更多民企开放太空产业之外,中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卫星商业数据管理方面的制度,护航产业发展。”
孙黎算了这样一笔账:目前,可重复使用的卫星发射成本已经从2亿美元降到6千万美元,未来有可能进一步降到500万美元。如果有着“价格杀手”之称的中国企业进入该市场,有望可以将每颗卫星的发射成本降到50万美元,促进这个产业的繁荣发展。
“如果中国在开放太空产业市场和完善制度方面下大功夫,将颠覆很多诸如汽车这样的传统行业,会真正产生一个万亿美元的大市场,‘中国价格’将重新定义太空业。”孙黎说,吉利走到今天这一步,将形成示范效应,估计会有更多中企尤其民企进入这个市场,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科技生态系统,推动中国太空产业的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