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8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A8版            文化
 
今日关注

2019年8月2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丝纺企业挖掘丝绸文化走新路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李映霞

3000多年前,蜀锦由蜀锦花楼提花织机编织而成,织锦工作原理沿用至今。在位于依格尔的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里,不同时代的提花织机、古代丝绸生产流程、南充丝绸发展史等一应俱全,游客穿越千年,拿捏丝绸文化的厚重底蕴。

近年来,嘉陵丝纺企业在挖掘丝绸文化,推出工业旅游的同时,还采取技改扩能、拓展市场、培育品牌等系列举措,让丝绸业在国内外市场赢得了一席之地。

技改扩能提质增效

四川顺成纺织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成纺织)的业务发展持续平稳。董事长赵燕辉说,是自主创新、联盟发展让顺成纺织有了应对风险的能力和底气。

顺成纺织在成立初期专做丝绸贸易。2003年,公司开始转为贸易和生产相结合。2006年,顺成纺织作为首批入驻嘉陵工业集中区的企业, 真丝绸缎产量跻身全国前三甲,出口量位居全国前五。

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顺成纺织虽逃过一劫,但赵燕辉意识到,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市场, 仅靠一家企业单打独斗是不行的。于是,赵燕辉引进名企名品, 走自主创新、联盟发展之路。

2011年, 顺成纺织与金富春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丝绸女装有限公司等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主要从事真丝绸面料、服装、蜀绘丝绸制品及床上用品的研发、 生产和销售。同时引进先进的剑杆织机,生产效率提升4倍,生产的绸缎品质更好。目前,企业主导产品包括强捻顺纡乔其、提花绸等9大类30多种丝绸产品,产品技术、质量水平在国内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 顺成纺织参与国家、省、市技术研发项目16项,获专利发明2项,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科技基础。

工业旅游应运而生

8月22日,一批来自广安、成都等地的游客走进位于嘉陵区依格尔的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欣赏到精妙绝伦的龙袍、年湮世远的织机,了解了丝绸与汉字、丝绸与四大发明的联系。从养蚕、缫丝、织造、制衣等展厅一路走来,大家仿若置身于时空隧道,感悟到丝绸文化的源远流长。

“2013年,我们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与古丝绸之路相结合,筹建丝绸文化博物馆。在传承丝绸文化的同时,我们打出了‘工业旅游牌’。”据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馆长王裔国介绍,从2013年开始,该机构在传承丝绸文化的过程中,投资200多万元,用于复原2000多年前成都老官山汉墓织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老官山汉墓织机有望在今年国庆节期间与游客见面。

据统计, 自2015年丝绸博物馆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50余万人,实现销售收入8000余万元, 走出了一条工业旅游的新路子。

来到位于顺成纺织的蜀绘文化博物馆和民族服饰博物馆, 一股浓郁的蜀绘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蜀绘的追根溯源、主要特点、蜀绘百家、民族服饰等,同样让游客目不暇接。顺成纺织总经理王尚雪介绍,下一步,该公司将结合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开发文旅产品,做大做强蜀绘文化产业,促进时尚服装的推广。

产业链条逐步完善

说到丝绸纺织业的发展,不得不提到蚕桑业。为保证丝绸原料的供给,早在两年前,南充银海丝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海丝绸)就在积极探索。

2016年和2017年,蚕茧价格波动较大,给成长中的银海丝绸带来不小的影响。借助脱贫攻坚的东风, 银海丝绸先后投巨资建立了优质蚕桑养殖园和桑叶(养蚕)综合利用示范园。

从蚕茧到丝绸,是一条贯穿农、工、商的传统产业链,涉及农户、企业、商贸等。 在发展蚕桑基地和生产蚕丝被的同时,银海丝绸采取电视购物、电商与实体门店等方式,广辟销售渠道。

顺成纺织每年的丝绸用量达600余吨,由于本地供应量不足,80%以上的原料都需要从广西、 云南等地采购。

“今年我们计划建立智能化、集约化蚕桑产业基地,同时加大文创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实行线上线下销售, 从前端和末端打通整个产业链。”赵燕辉如是说。

作为丝绸行业的“老大哥”,依格尔也加大了国际国内市场的拓展。目前,公司产品已远销美国、加拿大、德国等40个国家和地区,在欧美市场建立了数以百计的销售网点。国内与北京、上海等地的80多家客户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市场份额达40%以上。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