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与中国相知五十五载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谢雷鸣
![]() |
“法国是最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改革开放后又与我们积极加强经贸往来。”近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前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孙海潮在主题为“中法关系和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讲座中表示,由于中法关系的特殊性,法国成为对华投资和在华建合资企业最早的国家之一,对中国经济发展帮助很大。
孙海潮介绍说,1964年1月27日,法国与中国同时发表建交联合公报,成为第一个与我国建交的西方大国。“在当时,法国是西方国家中比较特殊的国家,秉持独立自主的内政和外交政策,在冷战时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他说,当时的法国领导人戴高乐目光长远,认为中国是古老的东方大国,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一定能发挥作用,法国应该同中国建交。
建交后,中法关系史上的许多“第一”接踵而至。法国是第一个与中国开展文化合作的西方大国,在20世纪60年代合拍了彩色儿童故事片《风筝》; 1973年,蓬皮杜作为第一个对华进行国事访问的西方大国元首,力促中法关系更进一步;1975年的邓小平访法,是我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西方大国。法国第一个与中国开展科技交流、军事交流和核能合作,第一个与中国建立伙伴关系又发展为全面伙伴关系直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第一个与中国建立战略对话即磋商机制,第一个与中国举办文化年,等等。
孙海潮说,法国一直重视中国市场,希望发展中法经贸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和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在亚洲始于日本,在欧洲始于法国。20世纪70年代末,秉持着对法国“同等优先”的原则,中国引进法国“三大件”(高铁、核电、航空)以及武汉一汽和广东二汽等汽车项目,开启了中国引进欧洲技术资金之路。
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是日本远不能企及的。中法关系的发展带动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两国关系的发展在欧洲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此后,西欧国家纷纷出台对华政策。德国积极发展对华关系,就是受了法国的启发。当时中美尚未建交,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对华关系的特殊意义和作用不言自明。
从1973年蓬皮杜第一次访华,到今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法国进行国事访问,中法友好交往已经走过了55个年头。孙海潮援引数据称,2018年上半年,中法贸易额为289.4亿美元,同比增长16.4%,两国贸易额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已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100多倍。两国相互投资额度与贸易额同步增长。
孙海潮回忆说,2003年至2005年,中法互办语言年活动,推动了两国的语言和文化交流,掀起两国文化热。当时,巴黎埃菲尔铁塔被光束染成红色,北京正阳门也染成了法国国旗的颜色。
中国和法国,作为东西方两个古老而独特文明的代表,相互吸引、相互关注、相互理解。2018年1月,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首站选择的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文化名城西安。马克龙在西安发表讲话,强调法国发展对华关系的重要性,重申中法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对世界前途的重要性。马克龙也成为首个对“一带一路”倡议做出积极表态的西方大国元首。
如今,法国是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的热门国家,中国成为法国在亚洲的最大客源国,中国人和法国人有更多机会看到彼此真实的生活。“我们应当继续提升中法紧密的联系,互利经贸关系继续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法友好之船必将破浪前行,为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福祉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孙海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