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两会”献策自贸港建设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王渝新
在上海市人大第十五届一次会议上,市长应勇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打造自贸试验区“三区一堡”。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依托洋山深水港和浦东国际机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连日来,在上海“两会”上,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他们还对此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政协委员、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总裁方怀瑾希望通过对自由贸易港的探索进一步提高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口岸效率,进一步开放航运市场,从而发挥我们在新一轮全球化过程中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作用。他还建议不仅货物贸易要流畅,还要让资金流动起来,进行相关金融创新,助力实体经济获得更大的发展。近期,洋山深水港四期全自动码头已经投入使用。他希望智慧港能够与即将到来的自贸港良性互动,产生良好的效应,推动自由贸易港的探索更快见效、更见成效。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龙宇公司总裁徐增增表示,在企业税赋水平上,上海自贸区明显高于香港和新加坡自贸区,建议上海自由贸易港进一步降低税赋水平,提高纳税便利化程度。同时,要将“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自由”真正做实。在确保生态安全、经济安全的前提下,建议自由港一线放开监管,企业无须申报。监管部门退到二线采取嵌入式监管,利用大数据,根据信息流、物流等锁定风险疑点,进行抽检,立足于“单一窗口”的平台功能,将涉及贸易监管的海关、检验检疫、外汇、支付等相关监管部门接入“单一窗口”作业平台,实现集约式、一站化的高效管理。
民盟上海市委则提出了防控上海自由贸易港建设中潜在金融风险的提案。提案指出,自由贸易港面对金融风险,不能依靠简单的直接管制或行政性手段应对,还要通过组织创新、技术手段等途径,提升金融监管能力,来防范和管理风险。提案建议:设立“上海自由贸易港金融监管局”,把“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职能合并在一个监管机构内,以提升自由贸易港金融综合监管效率和能力。同时加强自由贸易港内金融市场建设,在自由贸易港内设立现有各金融市场的自贸港版或“国际板”,建立起天文量级的超级“资产池”,来容纳海外人民币和国际货币的投资。提案还建议,建设智能化电子信息系统,实现对自由贸易港贸易、金融活动的有效监控,并制定非常规监管措施预案,应对突发性、大规模或者恶意的金融市场攻击。
为了对标相关的国际通行规则,促进自贸港的功能集聚、产业升级和作用发挥,上海市工商联在提案中提出多项建议:一、进一步推动政策创新和升级更迭。在自贸区率先探索工商登记改革,解决跨界企业实际困难,扶持企业创新业态,设专项政策予以管理。二、不断增强政策透明度,推行精准施策。三、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形成制度制定、执行(宣传)、评价闭环系统。四、建立“一带一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