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无止境 制度创新看深圳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凡
开栏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届一中全会后会见记者时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至今还在回响。它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谋划;是必胜的信念,更是坚定的宣言。40年来,改革开放令中国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我们的亲身经历,都是风雨兼程40年写就的史诗。让我们从本期开始,从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开始,走进这个续写的史诗之中。
1月1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这条被称为“二线”的管理线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围绕着其建立和撤销的故事却从未在历史上抹去。与现在各地设立的自贸试验区类似的是,当年的深圳特区也是一块“试验田”。只不过这个“试验田”在建设初期所承受的各方面的压力,无不体现出当时人们的观念冲突。不过,就当时情况而言,无论是政治方面还是经济方面,特区管理线的存在是必要的。
就政治方面而言,人们曾担忧经济特区会将资本主义思想散播到整个中国,从资料中就可见一斑:“1982 年 3 月 29 日,上海一家报纸发表题为《旧中国租界的由来》的文章,影射深圳经济特区即将变成‘新租界’,当时中央有位老同志从深圳回来后说,那里除了挂五星红旗是红的,剩下都资本主义了。”
在经济方面,由于特区内部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允许外资企业经营,导致特区内外商品价格存在差异,并产生了灰色的牟利的空间。必须想出办法来保证经济稳定。
1981 年 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一份文件中明确:“特区与非特区的分界线进行了严格的管理控制后,凡经批准进口供特区使用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除烟、酒按最低税率减半征税,少量物品照章征税外,其他均免征关税。特区运往内地的货物、物品,应按一般进口的规定征税”。根据上述文件中“严格的管理控制”这一说法,深圳特区和非特区之间用铁丝网修筑了深圳特区管理线,俗称为“二线”。二线东起深圳盐田区梅沙背仔角,西至宝安区南头安乐,全长84.6公里。这道线把深圳分为特区内和特区外,俗称关内和关外。二线以南囊括了现在深圳市的罗湖、福田、南山、盐田等4个区,占地面积接近 400 平方公里。197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这片土地成为中国首批出口特区,允许外资在这里投资,并给予了一定的关税减免等政策优惠。从此以后,外资大量涌入,高楼拔地而起,这使得二线以南的深圳经济特区成为了当时许多人心目中淘金的热土。
不过想进入这片热土,也并非易事。1986 年,广东通过地方法规明确规定,“内地人员,须持写明‘前往深圳经济特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边境管理区通行证》或《前往边防禁区特许通行证》。”要取得这种证件并不容易。据称,当时办理一个进入深圳的边防证,要经过单位政审、派出所核查、公安局办证三个程序。1988年,潘石屹带着80元人民币,想在深圳特区做生意,但由于没有边防证,他不得不花了50元找“蛇头”带路,从二线的铁丝网钻进特区,开始了创业第一步。谁也没想到,许多像潘石屹这样的企业家钻铁丝网的故事,日后成了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史的一部分。
后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区的溢出效应越发明显,整个深圳市都呈现出一派活力,关内关外经济发展的差距也逐渐缩小。类似华为这样的企业在关内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此后,随着深圳城市发展的需要,撤销二线的声音从未停息。2010年,国务院批准深圳扩大特区版图,实现关内外一体化,但特区管理线仍保留。直至2014年7月,边检撤出,二线名存实亡。如今二线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深圳则从一个小渔村,变身成为年GDP达到2.24万亿元、创新创业活跃的国际化摩登大都市。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区作为“试验田”,摸索出了很多的经济发展经验,并不断地在全国推广,特区逐渐丧失了“政策洼地”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撤销二线,释放出改革开放无止境的信号,深圳特区也得以开启了“政策洼地”向“制度创新高地”转变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