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音符奏响大青岛建设交响曲
来源:中国贸易报
■本报记者 郭卫平 王忠 刘元坤 马多加
序曲
用5年的时间再造一个经济规模上的青岛是什么样子?这个目标因为有了大手笔的“蓝色经济”规划和实施而变成现实。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蓝色经济”确立了“大青岛”的建设基调,并以此为基调展开了建设、发展、跃进的序曲。
“大青岛”新思路的提出,让青岛从初期不到100平方公里的带状狭长城市,历史性地变成拥抱胶州湾、东西北三城联动、面积超过1100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新城,超万亿的经济总量,让青岛携龙头之威力,带动区域经济和城市群的迅速跃升。
第一乐章:蓝色胶州湾
任何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数次规划和调整,在青岛市的城市发展史上,城市的空间布局曾有过几次大的调整变迁:
最早的青岛是以胶济铁路为主线,总体上延续着北上的带状发展布局。因受地域、资源等各种限制,青岛在全国率先使用以通过迁移行政中心、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来带动城市快速扩张的城市化进程措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随后,城市向西延伸,以港口西迁为标志,城市空间向胶州湾西岸扩展。
2007年,青岛市初步明确了区域间的分工协作,青岛的决策者提出并随后实施了“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确立了以青岛中心城区为主城,崂山、黄岛、红岛为辅城,周边拱卫多个各具特色组团的“一主三辅多组团”大城市框架,和“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的城市空间布局发展战略。城市空间布局的逐步扩大,为“大青岛”都市群的最终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2年2月10日,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隆重举行,会议清晰地确定了“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大青岛”都市区版图调整思路,并将时间表定为5年。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在报告中对“大青岛”建设的方向定下了明确的基调,那就是“拉开城市空间发展大框架,加快建设组团式、生态化的海湾型大都市,让青岛真正具有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大城市品质。”同时,把“宜居幸福作为城市发展的新追求”。由此可见,青岛的决策者对这次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大青岛”的宏伟蓝图跃然而出。
第二乐章:蓝色左岸
李群表示,规划建设西海岸经济新区和蓝色硅谷(青岛目前正在实施的另一大规划),是青岛市委、市政府着眼青岛未来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构建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的产业体系,支撑青岛新一个百年的发展。
西海岸经济新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框架内容的一部分。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中,就曾提出“培育青岛、潍坊、日照组团,发挥青岛的核心城市作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西海岸经济新区,构建环湾型大城市框架”。
西海岸经济新区规划,就是在国家批复的规划框架基础上,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对于这项国家级战略规划进行的细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支点就在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先导区,西海岸经济新区希望能够引领新一轮的开放。
按照青岛市政府的规划,西海岸经济新区范围为黄岛区、胶南市全域。包含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以及中德生态园5个国家级的经济园区。还包括北面的前湾港和正在建设的董家口港,远期吞吐量合计将超过7亿吨。其中,董家口港吞吐量为3.7亿吨,此外还有两个山东省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旅游度假区,港口优势和经济功能区优势相叠加。陆域规划面积为2096平方公里,海域约为5000平方公里。规划期限是2011年至2020年。到2015年,西海岸经济新区的GDP发展目标是力争达到5000亿元,2020年突破10000亿元。
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南部将与长三角都市圈、北部将与京津冀都市圈连成一体,成为连片发展的经济开发带,辐射沿黄流域。青岛未来要发展成为世界海湾型的城市,成为中国海洋文化对外交流的窗口。一半的经济总量将在西海岸经济新区中产生。
近几年来,青岛在转方式、调结构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逐步调整区域间的功能区分和产业协作。截至2011年年底,近千亿元的15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其中128个开工建设;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生产总值比重由44.1%提高到46.4%。结构布局调整为青岛的经济跃升带来了显著回报。
在经济全球化和重心东移的现代经济气候下,青岛现在的西海岸犹如当年上海的浦东,在西进的道路上,青岛以战略性的眼光把环胶州湾划入大青岛的都市空间布局中,胶州湾也由此变成了青岛的“内海”。青岛西进是一个大手笔,它正在战略性地“复制”上海的浦东,在不远的未来,西海岸经济带所带给青岛的可持续性发展将超出预期。
第三乐章:蓝色硅谷
蓝色硅谷,是青岛市委、市政府着眼青岛未来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发挥青岛本土优势,探索科技兴海模式、高效利用海洋资源、引领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积极探索。
青岛不仅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28家涉海科研机构,还拥有占全国30%的高级海洋专业人才,占全国70%的涉海领域两院院士。基于雄厚的海洋科技优势提出的“中国蓝色硅谷”的规划设想,是推动青岛产业升级,提升青岛在山东乃至全国战略格局中地位的点睛之笔。
对于蓝色硅谷,李群是这样表述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青岛涉海科研机构集中、海洋研发人才密集的优势,推动海洋科技、教育、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相互渗透,基础性海洋研究、应用性海洋研究与蓝色经济研究相互衔接,国内外学术交流、商务往来与经贸合作相互融合,培育海洋科技的研发中心、科研成果的孵化中心、科研人才的集聚中心。”
按照这一目标,一方面,蓝色硅谷对高端科研资源的聚集效应迅速凸显,国家深海基地一期工程地质勘察招标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第一个、世界第五个深海基地建设工作进入实质运行阶段。中国最高级别的海洋科研机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花落此处,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第七大海洋研究中心;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海洋地质研究所东部地调科研基地等科研机构纷至沓来。青岛的海洋科研优势正在得到强化。另一方面,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引领蓝色经济发展的可喜局面初步显现:世界首例人工全层眼角膜动物移植实验在这里进行,中国目前仅有的两家船舶压载水处理装置在这里投产,国际首个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海洋特征寡糖生产基地在这里建设,将形成几十亿元的市场规模。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青岛而言,是发展动力,也是改革良机。以体制机制创新谋求蓝色经济发展新优势,必然成为西海岸经济新区、蓝色硅谷建设的倍增器。
第四乐章:蓝色“大青岛”
“大青岛”的规划是:“通过东岸、西岸、北岸三大主城区建设,形成功能互补、相互依托、各具特色的都市区,使之成为大青岛的核心区域”,这与国家“十二五”城市规划意图不谋而合。
在李群的报告中,从包括交通、教育、人才、医疗能等各个领域对未来5年的青岛发展进行了描述,在这些领域不断统筹发展的过程中,青岛的居民将进入更高品质的“同城生活”时代,享受同城化的各种便利和都市群抱团发展带来的经济和精神上的富足。该报告清楚地使用了“世界眼光”、“经济全球化大背景”、“全国发展战略的大格局”等字眼,显示出青岛新一届领导班子的高瞻远瞩和宏韬伟略。李群还表示,要努力将青岛打造成东北亚重要的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向南对接鲁南,联接长三角;向北对接胶东半岛,融入环渤海;向西对接鲁中鲁西,服务沿黄流域。通过轴带展开,带动全域梯次推进、均衡发展。
与此同时,依托口岸和航运优势,打造海上经济带,走向深蓝,对接日韩,服务东北亚,联通全世界,青岛的城市定位已经不言而喻,“大青岛”都市群呼之欲出。
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青岛市肩负着“龙头”的重要使命,而只有围绕蓝色跨越这一目标先行一步,走向深蓝、走向高端,青岛才能牢固确立龙头城市的地位,引领山东省蓝色经济发展壮大。能否尽快实现蓝色跨越,关乎青岛的未来、山东的未来。
未来5年,青岛将加快西海岸经济新区和蓝色硅谷建设以释放发展潜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增强竞争实力,加强创新和人才保障以强化内生动力,推动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加快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双跨越,力争5年在经济规模上再造一个新青岛。
到2015年,西海岸经济新区的GDP发展目标是力争达到5000亿元,2020年突破10000亿元。而2011年,整个青岛市GDP为6615亿元,随着西海岸经济新区的崛起,整个大青岛的经济总量将实实在在地完成跨越。
5年之后的新青岛,还将成为一座外贸强市。力争到2015年,青岛对外贸易总量进入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前3位。第一是进出口规模达到1000亿美元,经济社会贡献度全面提升;第二是进口与出口基本平衡,消费类与生产类进口并驾齐驱;第三是一般贸易占比扩大,加工贸易升级,贸易方式更趋合理。第四是机电、高新产品占出口半壁江山,品牌产品出口增加,对外贸易效益进一步提高;第五是私营企业量增力强,对外贸易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第六是市场多元化程度提高,对新兴市场出口大幅增加。
正在进行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如果取得进展,也将对西海岸经济新区的宏观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