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12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A12版            专题
 
今日关注

2011年12月2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沉潜心性 尚水智者

——品位时代女性宫建华

来源:中国贸易报  

    《七月小雨》

    宫建华

    《吉祥如意》

    《人生难得离世境》

    《假日》

    宫建华(1959.6—)女,1983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擅长人物写意画和工笔重彩画。现任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国画系主任、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交流》副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第四届、第五届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代表大会代表;黑龙江省有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

    ■本报记者  施春莉  王语欢

    初品优雅

    初听宫建华的名字,凭本能意识,以为这是一位男性画家。再观赏她的画作,大多以女性形象为题材,画中温绵滋润的女子,略带谷怀清幽的硬朗旷韵,看着朦胧的画韵,我总会徘徊在是伤春、还是赏春、或是更多的别的东西的思考之中,耐心咀嚼,最终也没能释怀心中纠结之惑,这也许就是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

    给她致去第一个电话时,才得知自己大错特错,而且了解到她还在做着重彩画的创作,记者立刻便有一种舒怀心中郁结的畅意,难怪那时对她的画会有一种画感迟疑之困。无论在电波里还是面对面,宫建华给人的印象是温和而恬静,但是这只是她的一面,她的另一面应该是非常坚持和坚硬的。

    安静应该是一种自由、舒适和自如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恰恰是绘画创作的最佳境界。宫建华就是一位有着自由、舒适和自如气质的艺术家。宫建华身高170CM,气质高雅,十指修长,集漂亮潇洒与才华于一身,谈吐优雅又不失龙江女性的开朗洒脱。她每一言每一行十分严谨干练,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这位早已功成名就、桃李满园的师者总是温婉和蔼地笑着,彼此之间不经意的化解了陌生。

    步入宫老师的家,宽敞明亮,古色古香,一缕袅袅的茶香轻轻飘散,一方宽大的画台,一幅未完的画稿,一张色彩斑斓的书案,一摞修改中的书稿,依然勾勒出宫建华的大部分生活。她请人给自己的小茶室题匾“尚水居”,整个房间缭绕着茶韵幽香。在生活中,她是激情跳跃者,带给她的朋友和学生以七彩斑斓的阳光;整理画作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沉浸痴迷,让人不禁羡慕她从辛勤中得到的幸福,引发出对艺术的尊重。

    多味人生

    宫建华,祖籍辽宁,1959年6月5日生于哈尔滨。尚在少年时,她对绘画的热爱及家人对她的支持让她走上了自己喜爱的绘画之路。

    宫建华经过三年的努力于1979年迈进艺术殿堂。从少年学画的艰苦到三次高考的磨砺,可以说宫建华的艺术之路并不平坦,能够一路走来并收获颇丰一是源于热爱,二是源于坚持,而她性格中韧性的坚强、热烈的执着、沉静的深刻使她掌控了人生的方向,把握住了每一次机会。

    90年代,她的作品在画坛上已有了个人色彩,对人有着一种不同寻常的诱惑力,这不仅是因为画中具备了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画的审美内涵与表现技巧,更重要的是她创造了一种带有鲜明个性、唯美主义的新形象样式,并且融入了现代形式美的元素。

    宫建华现在担任哈师大艺术学院国画系主任、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并在工笔重彩和人物画等领域有着卓越的研究成果。宫建华除在学校中从事教学工作之外,还在社会担任杂志主编、美协副主席、人大代表等多种职务。

    她曾写过一篇小散文《朝夕碎语》,在文中她以细腻的笔触,白描的手法勾勒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她说:“其实工作对很多人来说是很美好的事情,这个美好不单单是一种个人享受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体现着他向上的勇气,不懈的精神和自我价值。这些使我日日有充实感,这个世界就属于自己,融于它,与其相映,便乐此不疲。”她以塞北女人独有的大气和睿智把握了生活,并幸运地从事了自己热爱的绘画艺术工作,她把教学、行政、创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她爱美、爱花、爱猫,以审美的视角看生活,以诗意的眼睛读人生,所以匆忙、充实而富有幸福感。

    享受寂寞

    “人的一生要做好一件事,已然不容易”。宫建华游走过二十多个国家,看过太多画家的生平,经历了许多苦辣酸甜、悲欢离合之后,心态渐归于宁静。人的精力有限,选择了艺术,就不能与虚名同行。艺术是神圣的,需要很多时间来沉潜,正是这样纯粹的爱和劳动延续了艺术的生命。

    她说,绘画需要真诚。每一次作画,仿佛是灵魂的一次洗涤,掺不得半点杂质。艺术作品是自己精神意识的流露,是自己个性的外化,有很多人不理解画家寂寞的世界,宫建华耐得住寂寞,因而看到了繁华。这种寂寞其实是画家为了找到灵感特意营造的空间,她享受自己的小天地,关掉手机,沉迷在色彩斑斓的画布里,乐此不疲。应该说一张画纸,就是她自己耕种的一亩地,这在她的画作里不难发现。她指给我看《踏青》,它洋溢着盎然的春意,里面的每一层画境都充满着小花、小草,自己就像一个农妇不断的把土翻开,然后播种、施肥、浇水,偶尔也看看别人家的地里长势如何,可谓忙的不亦乐乎。

    奖项和荣誉往往炫人耳目,但是宫建华对此却看得很淡,对她来说那只是无心所插之柳,柳荫虽浓,却无意留恋。她只以为自己是一位教师,是一个画家,正认真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现实社会中,一些画家面对社会竞争和工作压力,身在画案旁,神却在闹市中。宫建华则不同,她的作品多出于平常心态,笔调从容和缓、清纯端正,见得远离尘嚣、不图功利的淡逸态度。她的笔墨形式透露出她不加掩饰的性情和兴趣,没有故作超凡脱俗的忸怩、装腔作势的流弊。正如杜甫七律所云“细推物理需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宫建华之乐是与美为伴之乐,是淡泊名利的智者之乐。

    宫建华身上有水的柔情,水的韧性。老子曾云:“上善若水”,极为推崇水的善于处下,以柔克刚的精神;孔子也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宫建华把自己的画室取名为“尚水居”,大概是兼取两位先贤之意吧!

    宫建华的世界是辽阔的,在她的作品中溶入了很多东西方的创作手法,西方的色彩技法和国画的笔墨匠工都为她所用,她浪漫的、古典的、象征的、印象的、未来的等等创作理念融会贯通,这使她的作品丰神韵厚,悠意奇想,尽人畅遐。她有着追求完美、艺无止境的人生境界,从而促使她对自己每一次创作都想达到一次真正的跨跃,一次精神的超越。当她自己每每有大放异彩的作品问世时,她总是把它当成一次对社会的真诚回馈。在这个物欲压怀、利益纷争的现实世界里,人们的精神已然变得脆弱不堪,所以生活需要精神的舒缓,人类需要精神的解放,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画家宫建华是精神的拓荒者,她用她的画笔、她的作品告诉我们精神的春天在哪里。

    美善心灵

    在世人眼中,搞艺术的人是疯狂的、孤独的、超脱的,殊不知他们也有感恩的心。为进一步发扬李瑞环同志“成就人才,造福桑梓”的崇高精神,2011年12月由国家文化部牵头,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大爱·圆梦》大型中国书画名家慈善义拍活动,展览并义拍了44位书画艺术家的书法、绘画名作,宫建华老师的《人间难得离世境》以不菲的价格拍出,对此她羞涩的笑说:“也算我的作品发挥了它的最大价值吧……帮帮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也为社会贡献了一点微薄力量,并没有什么”。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给人清水,满心甘甜。宫建华就是这样一位善良的女性,在她瘦削的身体里散发着暖暖的母性光辉。她爱“孤独”,爱“寂寞”,爱“自由”,同时也乐于助人,充满爱心。她将亚圣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演绎到极致。她是这个浮躁时代的一朵纯洁青莲。

    近日,由国家文化部、农业部统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部门主办的“为农民工塑像——当代中国画主题创作展”启动,这是新中国首次以特定人群作为专题对象来进行的集体创作活动,宫建华入选参展。对于这次活动她十分重视,并表示“农民工不是一个低级的群体,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他们的辛勤劳作才有我们正常有序的生活。艺术是弘扬真善美的,这是我的专长,更是我的追求。”

    2008年的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组委会邀请了含港、澳、台地区在内的我国大陆及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英国、法国、希腊、德国、加拿大、西班牙等80多个国家的优秀艺术家为“北京奥运”激情创作,其中国内有100名艺术家接到了邀请函,宫建华作为黑龙江省唯一的特邀画家参加了大会。2012年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宫建华依然荣耀出席。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的主题是“泰晤士河·长城——拥抱世界”,由中国文化部、大伦敦市政府协作主办,旨在用纯美的气质渲染奥林匹克之风,这次,国内有300多名画家应邀参展,宫建华老师尤为重视这次交流学习的机会,“实在太难得了,这是国家给我的肯定和荣誉,是我视为珍宝的机会。也是我难得的放松心灵的机会,艺术也是需要适当的空间来缔造灵感的嘛。”在她的眼里,我看不到任何与名利有关的东西,只有一颗美好善良的心为艺术勃勃跳动。

    寄情生活

    宫建华是一个奇女子,从她集院长,学者,教授,美协副主席于一身来讲,已经是很不简单的时代女性,她在行政事务、社会活动和教书育人异常繁忙的情况下,还能兼顾画画,并且还是充满激情的在国画和重彩画之间游刃有余的穿梭创作,这已不是常人所能为之的超凡之处。

    宫建华的作品是体验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结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她四次入藏,对那里有着难以割舍的向往和回忆。她率领她的学生,深入神奇的中国西部地区,经历西安、敦煌再由格里木沿着蜿蜒的青藏公路,翻越昆仑山口和海拔近6000米的五道岭与唐古拉山,后来她动情说:“路经那段时,太阳正从山峦后升起,雾气从地面蒸腾,一个崭新的世界撼动我的心灵,这是在梦中也想象不到的美丽景象”。从西藏回来后,那些美丽的藏女们便成了宫建华画中的主人公。在纪念西藏解放50周年时,她画的《吉祥如意》被《美术》杂志登在了封三的位置上。每一次去,她都会有新的感受,新的激情。那里的建筑,那里的风光,藏民们的服饰……太多太多神秘而浓郁的东西在牵引着她的心。

    欣赏宫建华的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古朴之风,这是古典艺术与现实主义题材相结合的艺术。形简、意赅、神话,超拔脱俗之作,主观上收放自如的精神状态,使之于作品客观上忘却技功自然天成的效果。从她在凝静中勾画出的每一条线,着墨的每一笔,都透视她心灵的激奋、思维的激情跳跃、思想似南国的红棉树。

    有人说,从宫建华的画中能感受到她当时作画时的那种如水中鱼一样的自由自在、忘掉一切的构图、色彩、造型的绘画理念,如剑客一样的“无招胜有招”。她的画有时太安静了些,有时太纯净了些,有时太喜气了些,但这就是她的心灵世界。她不想张狂其外,只想以一种平和之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体现在作品当中。因此,之所以宫建华的画中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也没有冷漠无情的写实,只因让人感受画面上所洋溢的悠然与从容。

    情感桃源

    “每逢雨天,我都迫不及待地打开窗子,看天空流溢不尽的雨水洗刷树叶上的尘埃,看一片片浅灰色的水流夹带着落地的尘埃荒诞地鼠窜,看马赛克铺成的路面被雨水冲洗得淋漓闪光……每每那时,我会伸展了身体,任无形可扶的清风从裸露的颈间吹过,让心绪更加和畅而静远……”(《窗里窗外》宫建华)

    俗世的繁杂往往会消减艺术的创造力,会消磨掉艺术家创作的激情,但是对于宫建华来说,恰是绘画创作平衡了理想与现实,也恰是艺术创作和对美的追求给了她俗世生活的源动力。她自己曾说“有一些女画家,她们不愿被生活现实所困扰而又无法逃避。因此将自己的理想、愿望、情感寄托于大自然,在生活与事业、现实与幻想的夹缝中生活。一会儿面对现实生活,一会儿面对自然,无论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烦恼和困惑,在自然中她们都能寻到美和安宁的享受,我大概属这种类型。”画家对自己的分析应该是最准确的,创作对于宫建华来说从来不是负累,相反是一种能源和力量的补充,是生活乐趣的一大源泉。为此,她极为珍视高校的寒假和暑假,每天至少在画室工作六小时以上,细品那墨香,体会那宁静,享受身心合一的和谐。她把自己的情感、情绪、思索都画到了纸上,正如画家自己所说,她的每幅画都蕴藏着一个秘密,融入了自己的性格和生活。欣赏她的画有人读出了都市女人的寂寞心绪,有人体悟到繁杂生活中的宁静内敛,她为自己的画赋予了灵魂,形成了一种召唤结构,引诱你走进她,欣赏她,品味她。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