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6版:法律服务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A6版            法律服务
 
今日关注

2011年12月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乳企否认“绑架”乳品新国标

专家称应增加标准制定过程透明度

来源:中国贸易报  

    ■本报记者  张莉

    近日,《人民日报》报道,重新制定的乳品国家安全标准,在出台前的最后一刻,却修改了两项关键标准。

    两项关键标准被推翻

    “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重新制定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成为共识。但2010年3月26日乳品新国标公布后,却遭到媒体和公众炮轰,被指“创下了全球最差标准”。

    西部乳业协会执行副会长、西南民族大学教授魏荣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我至今也没有明白,反复讨论形成的送审稿,其中一些关键性标准,最后为什么会被推翻?”魏荣禄所说的“关键性标准”即菌落总数、蛋白质含量。

    曾三次参加讨论的魏荣禄回忆起乳品新国标的制定过程时说,几位奶业专家力主“每克生乳菌落不超过50万个、每百克生乳蛋白质不低于2.95克”的标准,并形成最终送审稿。但2010年3月正式公布的方案,菌落数放宽到200万个,蛋白质含量降低到2.8克。送审稿在哪个环节发生改动,为什么改动?魏荣禄等专家表示“不清楚”。对此,多名曾经参与标准制定讨论会的奶业专家不再表态,他们认为:“现在说有什么用?”

    乳企纷纷否认

    乳品行业新国标被媒体曝出“由蒙牛、光明和伊利三大乳企起草”,引发了公众质疑。

    先后四次参加乳品国家安全标准草案讨论会的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曾寿瀛透露:“内部待议稿上显示,巴氏奶标准初稿的起草单位是蒙牛乳业集团,生鲜乳标准由伊利集团起草,酸奶标准则由光明集团起草。”

    企业参与起草国家标准,在程序上并无不妥,但由于乳业新国标被舆论批评是“倒退25年”,因此乳品新国标公布后,遭到“标准制定被大企业所绑架”的诟病。

    对此,乳企纷纷予以否认,称负责起草的只是最初讨论稿,最终稿要综合各方意见,不代表企业单方意志,企业绑架和左右标准制定的说法不成立。

    参与标准制定的乳企之一伊利在发给媒体的声明中称:“在国家推动食品业(乳业)健康发展过程中,配合国家开展一些基础的技术性工作,是企业应尽义务。”伊利称,除伊利、蒙牛外,光明、圣元、完达山等国内知名企业都在参与不同标准(至少10个标准)的起草,但企业负责起草的只是最初的讨论稿。

    记者致电伊利的相关部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企业无权操纵国家标准的出台。”

    伊利方面解释说,企业并不参与后期的决议会议,讨论稿需要提交给专家组进行多轮的技术探讨,最终报给国家相关部委的送审稿代表了来自协会、专家等各方的意见,不代表企业的单方意志,不存在企业绑架和左右标准制定的事情。

    蒙牛则表示,企业只是向相关部门提供范本,企业本身对于标准的制定是做不了主的。

    光明新闻发言人龚妍奇则对媒体表示,光明只参与了酸奶标准的起草工作,而酸奶的标准并未降低。

    标准制定过程透明度太低

    数日前,思念、三全、湾仔码头三大速冻食品品牌均被检出含金黄色葡萄球菌。而此后发布的《速冻面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允许金黄色葡萄球菌合法存在”的条文更令舆论哗然,不少人认为新国标的制定过程被企业“绑架”,导致安全指标下降。而乳品新国标此次同样被质疑“企业意志绑架国家标准”,业内人士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消费者对标准制定的公开和公正性不太信任。

    乳业专家王丁棉指出,中国乳业乱象百出,原因在于整个标准制定过程透明度太低。如果广泛的认证、征求意见,就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而且国标制定不能盲目委托给个别企业,应该让专家组、行业协会组织去调查。

    在王丁棉看来,制定乳业标准应是一个公共性的学术话语,应增加透明度。他表示:“我们的法规标准就缺乏可操作性,没有具体量化,不好实行。而且随意添加,为什么蛋白质减少了0.15克,连实验结论都没有的。哪怕提高了0.1克,都需要数据及企业运行情况的支撑。”在这方面,虽然不能全部照搬西方去制定标准,但是它们的做法是可以学过来的。比如透明度,充分公平的讨论,在原来基础上的充实而不是完全照抄。

    “本行业的专家是懂行的,整个定标过程至少应该对专家全透明。”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应松年认为,国家标准制定全程透明,才有可能打消公众疑虑。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