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赋能 + 全球联动” 郑州借区位红利打造国际会展新生态

导读

郑州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国家中心城市,其区位优势为会展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其整合“空铁陆”多式联运网络、强化政策支持、完善产业配套,郑州正逐步构建“立足中部、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会展名城格局。日前,郑州以“筑梦空中门户,共赢会展经济”为主题,向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会展业宣告了郑州中原国际会展中心的强势崛起,也拉开中原会展经济迈向新征程的大幕。

为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郑州航空港区围绕《关于加强会展业引领作用、支持会展业优先发展的若干意见》及修订后的《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推出多项针对性政策。针对重大展览、会议、节庆赛事等项目,最高可提供600万元的资金支持;为吸引会展总部经济入驻,最高给予100万元奖励;同时聚焦企业能级提升,通过系列措施鼓励企业壮大发展、增强行业竞争力;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积极推动会展企业拥抱数字化并提供相应支持奖励,助力企业抢占数字会展先机;对于会展产业园区建设,更是给予重点关注,园区运营主体每年最高可获1000万元绩效奖励,极大激发了运营者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政策扶持之外,郑州航空港区还通过机制创新优化服务环境。通过建立会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部门沟通协作,形成推动会展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创新服务分级响应机制,根据会展项目规模、影响力等因素提供精准高效服务,确保每个项目都能得到适配支持;精简审批流程,减少繁琐手续和时间成本,让会展企业便捷开展业务,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除了政策与服务的软环境支撑,郑州航空港区的硬实力同样亮眼。其“空铁陆水”多式联运体系,堪称发展会展经济的一大王牌。空中,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国际航线紧密连接全球主要经济体;铁路方面,郑州航空港站的列车承载旅客和货物驶向八方;公路运输则以灵活性和便捷性,在多式联运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强大的交通网络背后,是坚实的产业根基作为支撑。“4+3+3” 十大产业体系不仅是郑州航空港区的产业核心,更是会展经济发展的强大后盾。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以富士康、合晶半导体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集聚,形成了千亿级产业集群,为相关专业展会的举办提供了深厚产业基础。

依托多重优势,郑州打造了中原国际会展中心这一核心载体。该中心总占地2000亩,总投资155亿元,总建筑面积突 100万平方米,超大体量使其在全国会展场馆中脱颖而出、排名第五。展馆之间通过连廊巧妙连接,既可以独立承接各类展会,满足不同主题、不同规模展会的个性化需求,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分组办展、互不干扰,大幅提升了场馆使用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最北端的两个多功能展馆层高达到14米,可举办5000人的大型会议、3000人的宴会,还能承办高规格体育赛事和活动,展现出强大的承载能力和多元化功能。

在硬件设施领先的同时,中原国际会展中心更注重服务品质的提升。始终秉持 “展馆的核心价值在于更好地服务主办方及参展商” 的理念,将国际化服务理念贯穿于每一个服务环节。在国际合作方面,与全球最大的展会主办方英富曼集团亚洲区等建立了紧密的“热线联系”;在智能化浪潮中,积极拥抱新技术,利用智能化技术为运营管理赋能,持续提升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

当前会展业的发展趋势,也为郑州的布局提供了佐证。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长曲维玺表示,在当前经济发展格局中,会展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正展现出强劲的韧性与创新态势。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会展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新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会展业的运营模式和服务体验。

顺应这一趋势,中原国际会展中心近期也迎来了一批重要战略合作落地。广东会展组展企业协会、云海奔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先后与其达成战略合作,《中外会展》《会议》杂志、《会展BEN》等媒体也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合作不仅将为中原国际会展中心带来更多展会资源和发展机遇,进一步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更标志着京津冀与中部地区会展产业在合作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为郑州国际会展新生态的构建注入了强劲动力。